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九章 抉擇(2),鐵十字,月影梧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我軍對南洋日軍諸島、塔拉瓦上有關防禦工事的總結,樣子不太美觀,但很實用,而且守軍就地取材,用的是原木、海沙,鋼材和混凝土不多,防禦效果非常理想以下口徑火炮難以對付……”
看著縱橫交錯的交通壕、密如織網、交叉掩護的火力體系,核心堡壘三層工事的縱剖面等圖紙,眾人無不倒吸一口冷氣,現在他們終於知道為什麼2個師打5-6千人拿不下來的道理——日軍的工事體系已如此難纏,德國人的還用說麼?
“這套東西不是尖端科技,我們也學得會,而且紐芬蘭、百慕大靠近本土,美利堅有的是施工機械、鋼筋混凝土和足夠的物資,為什麼不能仿效?先生們,做土撥鼠不丟人,打敗仗才丟人。”尼米茨補充道,“這樣的防禦體系,建議國內找幾個地方構築一套,陸軍、陸戰隊各師必須進行針對性、適應性訓練才能拉上前線去。”
眾人都點頭稱善,有了這套體系,百慕大和紐芬蘭還是區區幾個德國營就能啃下來的地方?
“在穩固我軍自身防禦後,我建議的戰略反攻起點是德屬西非,理由有三,第一,德屬西非是德軍新徵服的地方,統治基礎薄弱,雖然一戰前德國曾統治過其中一些地方,但後來全成為英法殖民地或者委任統治地,德國時隔多年迴歸,基礎不會很紮實;第二,德屬西非是軸心軍事力量投放的末梢,補給困難、兵力稀少、鞭長莫及,雖然非洲全境除南非外貌似都落入軸心或親軸心勢力之手,但實際控制力度不盡相同,軸心控制力最強的是北非,其次是德屬東非,德屬西非既不能與這些區域在陸地上相聯絡,海路上的距離也非常遙遠,控制力不強,反映在兵力上也並不雄厚;第三,德屬西非對我們非常重要性,該地對軸心而言既不重要、距離又遠、增補又困難,如果我軍發動反攻,有很大成效可獲得勝利。”
尼米茨在地圖前詳細闡述了拿下西非的重要性:在美軍控制住巴西再控制幾內亞灣後,等於將南北大西洋攔腰截斷,德軍佔領福克蘭群島固然是封鎖了美國透過合恩角往亞太去的道路,但並不等於美軍就不能前往澳新了,走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南非-南印度洋依然可以抵達澳新,整體航程將近2.5萬公里,但有了南非這個中轉站後,該距離並非遙不可及,從西海岸送到澳新也有1.4萬公里嘛。
“等等……”艾森豪威爾去過非洲,表達了異議,“您概括的德屬西非幾個特點我都表示贊同,不過我覺得哪怕佔領德屬西非也不能打擊德國本身,正如您所說的,德屬西非與哪邊都不接壤,與北非還隔著大沙漠……”
“德屬西非的得失不會影響德軍本身,但您不要忘了……德屬西非與法國、葡萄牙、比利時等一干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緊密相連,打不到德國人不要緊,我可以去打德國人的小跟班,希特勒不是要組建歐洲聯盟並擔任盟主麼,我打擊這些盟友,他是救呢還是不救呢?救則軍事上失分,不救,則政治上失分!”
眾大佬都點頭:光憑殖民地不足以說服歐洲國家轉向,但至少可以讓他們維持一個對美更加有利的態度。
“關鍵樞紐點在巴西:巴西一方面是加勒比海南翼的戰略掩護,另一方面是進攻西非的出發基地、同時也是維繫南非、威懾福克蘭群島的重要戰略要地,我們要進行耐心建設,只要巴西不亂,不管阿根廷人怎麼蹦躂,南美至少大部分還控制在我們手中……萬一,我是說萬一,如果我們需要和德國進行戰略談判,南美的利益可與德屬西非的利益進行交換。”
這句話引起了眾人共鳴,維德角戰役失敗後,不是沒人提議與德國議和,但大多數人表示反對,因為美國是在最不利的情況下與德國議和,條件肯定非常苛刻,在戰局好轉、局面緩解之後再議和要更加從容與有利得多。
“最後我想談談特納將軍的問題,這不是針對他個人,而是針對以他為代表的有關戰略設計與計劃擬定中的誤區。恕我直言,其中的誤區在於過分相信線性思維,迷信力量,c+計劃就是這樣層層疊疊堆砌上來。他先估計敵人的實力,然後設計保險係數和數學模型,綜合認為壓倒這些實力需要多少力量和資源、最後再安排使用這些力量和資源,中間再加上節奏控制、節點審視與進度稽核——這是從大學開始,一脈相承的邏輯與數學體系。這套體系錯麼?基本是不錯的,甚至很多時候解決了不少問題,便於指揮藝術的傳承和擴散。按這套辦法打仗,很可能出不了名將,但合格指揮官和參謀人員比較容易培養,問題在於……”尼米茨來了重重的轉折,“世界上是有黑天鵝的,總有超出人類認知的未知領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