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章 第三次打擊(完),鐵十字,月影梧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ps:今天還有一更,不過會晚一些……
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看問題是有明顯分歧的,很多時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棄列寧格勒這件事,華西列夫斯基的解讀是出於軍事需要——縮短了戰線、節約了兵力,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機會,而朱可夫的解讀是出於政治需要——斯大林同志需要試探一下德國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試探一下國內民眾對與德國停戰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問題。
所以朱可夫的結論是,斯大林同志即便同意南北兩路向心進攻,出發點也不是為了將戰爭繼續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尋找體面而穩妥的媾和之路,而華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戰術註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會獲得採納。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實還有一個最優選擇,那就是立即利用現有的局勢和條件迅速和德軍媾和——因為英國人試圖媾和的風聲也已傳了過來,一旦英國投降,東線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至於美國人,他不認為羅斯福有什麼反撲能力,他們自己至少首先要解決馬島問題。
實踐證明朱可夫的猜想是正確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總參謀長”來形容華西列夫斯基,就把這種“書生意氣”詮釋得淋漓盡致。
不過,就如何媾和,斯大林顯然還有不同想法,否則他也不會置朱可夫的“最優方案”於不顧,偏偏選擇了次優方案,並且還琢磨著打上一仗。
“對停戰這件事,基層的同志到底怎麼看?”斯大林雖然已從貝利亞手中獲取了一些民間的聲音,但他還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別人印證或落實一下。
“基層的聲音很複雜。”莫洛托夫嘆了口氣,“一部分同志認為,戰爭進展到這個程度,紅軍取得軍事勝利的機會極其渺茫,學習列寧同志簽署第二個佈列斯特合約雖然痛苦,但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這部分以領導幹部、中級以上軍官比較普遍;一小部分同志認為,戰爭打到現在,我們很困難,但敵人同樣困難,繼續堅持的話曙光可能會出現在眼前;還有極少的一部分同志認為,不能和敵人簽署這種合約,但也不能再在這裡堅持下去,建議將黨和國家機構搬遷到遠東和西伯利亞去,一部分紅軍化整為零,在淪陷國土打游擊戰——這個策略是借鑑了中國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丟掉大部分精華國土後不與日本和平,更不與日本傀儡政權發生關係,而是搬遷至西南地區持續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種意見是主張學列寧;第二種意見主張學巴黎公社,第三種意見主張學中國,不過他很巧妙地避開了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斯大林把目光轉向了伏羅希洛夫,後者回答道:“我個人認為第三種不是好辦法,蘇維埃和中國情況不同,遠東和西伯利亞人口太少,甚至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0%,而且經濟基礎羸弱,根本無法長期堅持。而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發達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並未像我們這麼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慶政權在情況最惡劣的時候至少還擁有全國總人口的40%;至於第二種嘛,我認為要掌握鬥爭的策略……”
所謂策略,其實就是指當初列寧如果同意黨內多數派與德國硬拼到底,新生的布林什維克政權立即就會變成第二個巴黎公社。伏羅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干將之一,打仗的水平完全辱沒了元帥這個稱號,但政治力與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水平完全超過了大多數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帥被清洗掉三個,另外一個布瓊尼現在靠邊站,只有他還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沒點水平,早就成了內務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點點頭,伏羅希洛夫的意見其實很明確,第三條不是好辦法;第二條是死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第一條了。
“看來,大多數同志是贊同第一條辦法的……”斯大林慢條斯理地說道,“這說明黨中央前段時間的秘密行動和決定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是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你們是不是這麼認為?”
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對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看到兩人如此表態,斯大林不由得鬆了口氣:剛才他這句話如果誰從表面意思上去理解,誰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憐的華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進去。斯大林這個問題的隱含用意是問這兩個心腹手下:如果他代表黨和國家與軸心媾和,是否能繼續得到多數人的贊同?是否不會影響黨的地位和領袖的地位?
所以這兩人要沉思後才敢點頭,如果他們現在輕易點頭,而一旦訊息走漏出去遭到黨內外群起反對,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很快就會被當成替罪羊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