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寒門狀元,天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蘇葵,字伯誠,廣東順德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此人曾在多地為學官,曾多次修繕書館書院,其治學嚴謹的態度也為人稱道。他這一來,見到汀州府學子這般浮躁,不由心生惱火,這一怒,無形中給了在場的秀才們一個下馬威。

眾學子為了自己的功名著想,不敢也不能在新任的提學大人面前出醜。

在眾學子躬身行禮時,蘇葵氣沖沖往裡面行去,最後站在最前面的案桌之後,冷冷道上一句:“落座即是!”

眾人這才惶恐不安地轉身落座,剛才為蘭陵笑笑生而爭吵的人此時都低著頭,生怕被蘇葵知道剛才出言爭吵的人就是他們。

但蘇葵似乎並沒有緊抓著不放的意思,而是從懷中拿出一疊紙來,在案桌上平放好,就好像演講稿一樣。

“今日之論,乃格物。”蘇葵上來就將議題所言明,“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爾等以為然否?”

就算有人心裡有不同意見,此時也只能乖乖應是。

這就好像學校校長,兼教授,兼考試出題人、兼批卷人、兼監考官、兼職稱評定人在你面前,就算他放個屁你也要說是香的,更別說蘇葵引用的還是程朱理學的理論,繼孔孟之後第三人朱熹的話,你敢出言質疑嗎?

若真有所異議,你分明是不想進補廩生,養家餬口,更不想鄉試中舉了!

沈溪卻覺得這種格物,不是唯物主義的格物論,比心學還要唯心,說什麼“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你非要說,我從小草身上看到了不屈不撓,以此來作為至理。未免太過牽強附會,把“至理”看得太不值錢了。

反倒是心學。崇尚的是迴歸本我,倒有種道家清靜無為的風格,講求心境自然,更容易讓沈溪接受。

蘇葵見眾人附和,不由滿意地點頭道:“爾等有何意見,只管說來。”

眾學子一想,機會來了,能不能進補廩生、增生就看這一回了!馬上就有人跳出來。開始發表長篇見解,以顯示他多有學問。

“學生以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至知……”

旁人聽著前一個侃侃而談,心裡就開始犯起了嘀咕,有你的,我要說的話你先給說了,那我接下來說什麼?

《四書》《五經》裡議論“格物”內容本來就不多,在一個坐而論道等於是為聖人立言的時代,必須要拿聖人的話來作為議論的中心思想。這就好像作八股文一樣,不能以聖賢之言來破題,那文章等於是開篇即廢。

沈溪坐在那兒很淡定。有這麼多人搶著說話,根本就沒他插嘴的機會。此時在場之人都在心中編排一會兒的說辭,但道理不過就那麼多,無非是從《四書》《五經》中得來的啟發,又或者是從其他典籍中所知,誰也不敢在蘇葵這樣的提學官面前信口開河,更沒人敢為自己立言。

在第一個人起來發表見解時,蘇葵還欣然點頭,但在他聽到接下來幾個秀才說的道理幾乎完全相同。一點兒新意都沒有,完全是照本宣科時。他的神色就不太好看了。當第五個人說完,第六個爭著想站起來發表見解時。被蘇葵打斷。

蘇葵道:“格者,為至,為盡;不盡則無以致知。此處有案桌一方,爾等可盡格一番,明其至理。”

一句話,讓在場秀才面面相覷,臉色變得極為難看。

“格物致知”在他們看來,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他們學的是聖賢學問,聖賢說什麼就是什麼,至於讓他們親自去實踐,那可難比登天。

就好像格物,聖人能從一草一木上看到大道理,他們就不行了,不然聖人為何是聖人,而他們只能當聖人的學生?

這種考題,可要比考院試還要難上幾分,你可不能隨便瞎說,你若說,我從這張案桌上看到了“四腳平穩”,蘇葵上來就可以給你一戒尺,我讓你代聖賢立言,聖賢哪句話是跟你說四隻腳立著比兩隻腳立著更穩?你要隨便胡侃,這桌子能看到的道理多了去了,但讓你拿聖賢的話,來議論這張桌子,那可就十分困難了。

沈溪見眾生員閉目沉思,搖頭晃腦,心中不由暗歎,這格物致知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是太過困難了,這也是心學為何能夠興起的原因。你非要讓人跟聖賢一樣去從天地萬物明白道理,這是不靠譜的,也有違致學精神,而心學則講求的是本我,只要明白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就可。

沈溪不禁想到“守仁格竹”的典故,說的是一代大哲學家,將心學繼承和發揚光大、被譽為心學集大成者的王陽明從婁諒那裡得知“格物致知”這個道理後,覺得收穫甚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山記

石頭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