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秦帝國的崩潰,使勁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即決定,鬱郁卑賤的生活再不能繼續下去,人生必須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眾多的學者先生,紛紛著書立說,爭鋒論辯。道家潛心於宇宙萬物,追究貫通天地人世之原理大道;儒家整齊君臣父子夫婦禮義,致力於道德倫理之建立;陰陽家依據日月起伏、四季變遷而統括國家興替、歷史嬗變;墨家崇尚賢能而提倡節儉,以博愛反戰的精神深入民間;法家最是深刻實用,以法、術、勢規範政治和社會,一心致力於強權的建立;至於名家,既抽象於名辭與實物間的哲理,又嚴格於名目與實際間的差異,超脫於世,早早地進入了邏輯思辨。諸子百家,分門別類,千差萬別,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覺醒。這些創新獨白、學有所成的先生們,往往興私學,集弟子,遍遊天下。他們遊說各國權勢人物,或者自己投身政界經世致用,或者送弟子出仕干政,自己在幕後發揮智力的影響。如此世風之下,思想鼓動時代,掀起人才流動的大潮,對於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來說,從師遊學,客卿出仕,成為出人頭地的一條輝煌大道。
※BOOK。※蟲 工 木 橋 虹※橋書※吧※
第36節:第三章大廈將傾的前夜(6)
當時,著名學者荀子正在楚國,他受楚國大臣、以養士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的縣令。春申君死後,他廢官家居蘭陵,著述教學,聲名遠播各國。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的學問,集戰國後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了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荀子的學問,道、禮、法相通相生,著眼於當世而與時應變,最能吸引積極入世的青年。各國的青年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投奔門下。李斯早就耳聞荀子高名,經過認真考慮,他辭去郡小吏,千里迢迢,由上蔡來到蘭陵,入荀子門下做了學生。
李斯來到荀子門下,學習的是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用政治學。數年以後,李斯完成了自己的學業,決心學有所用,準備用自己的所學去遊說執政當權者,參政出仕,博取高位祿利,徹底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此時的李斯,已經不是自比廁中鼠的郡縣小吏,他有了知識和眼光,他要憑自己的能力作倉中鼠。他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做了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後,決定離開楚國到秦國去。他看準了秦國的強大,將來的天下是秦國的天下,到秦國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建功立業。他對老師荀子說道:〃弟子李斯聽說過這樣的話,機會來臨的時候,萬萬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國爭雄的時代,遊說之士主持各國政事。秦王有意吞併天下,稱帝而治,這正是平民布衣縱橫馳騁的時機,學者遊士博取收穫的機會。人處卑賤之位而不思變,正如圈養的禽獸,只能張嘴等食,不過徒有一張人臉,兩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說來,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長久處於卑賤的地位,貧窮的境地,反而譏諷富貴,厭惡祿利,以自託於無為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不過是無能而已,絕非士人應有的情懷。我決意西去秦國,遊說秦王。〃
在荀子的眾多弟子當中,最為有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後來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學者韓非。韓非比李斯年紀稍大一些,他們同時在荀子門下學習,算是同學。不過,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因為口吃不善言談,走了著書立說的路。李斯出身於下層平民,急於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了入秦從政求仕的路。作為老師,荀子瞭解弟子李斯的心情,也賞識他的能力。不過,李斯將祿利視為人生最大目的,這種極端功利的人生觀,荀子以為危險不祥,最終可能會招來不幸,所謂物極必反,道家之所忌諱也。
李斯入秦,大概是在莊襄王三年(前247)。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他在趙國做了多年的人質,後來得到邯鄲鉅商呂不韋的幫助回到秦國,做了秦王。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正趕上莊襄王去世。當時,李斯大概三十四歲左右,新即位的秦王政還只是十三歲的少年,一切政務由丞相文信侯呂不韋主持。
呂不韋當政的戰國末年,正是豪門養士、遊俠鼎盛的時代。各國權勢政要,禮賢下士,王族公子,侯門競開,皆以祿利網羅人才。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號稱四大公子,名重天下。呂不韋入秦主持政權期間,一方面繼承秦國的富國強兵路線,積極對外擴張;另一方面,他羞愧於政治軍事大國之秦國在文化方面的落後,著手文化的振興。他比照關東四大公子,以祿位厚利招納天下人才於門下,開始編撰《呂氏春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