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3章 戰前會議 (第一更,求訂閱),這個大明太兇猛,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石見城,在靠近鯨海(日本海)的平地南端建城,守衛著通向仁摩地區的道路沿線。
東清選擇在這裡築建城池,是因為這裡靠近石見銀山,由此可見石見銀山對東清的重要性。
在奪取長門之後,東清就以東清為根據地,向北擴張,在攻佔了石見後,就選擇了在石見築城,他們之所以選擇這裡,並不僅僅是因為銀山,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裡遠離大明。
那怕就是逃到了日本,與大明隔海相望,但是在皇太極、豪格等人的心中,對於大明的畏懼仍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他們在築城的時候,就刻意的選擇了遠離大明,甚至就連城池的名稱也沒有用盛京之類的名稱,而是刻意的選擇了“石見”。
不過,作為一個新築的城池。這座“石見”絕對可以用堡壘來形容,其完全按照西洋築堡堡修建,是一座巨形的稜堡式城池,這樣的城池在日本絕對是一座不可攻克的堡壘。
至少對於日本人來說,想要攻克這個居民不下四十萬的巨型堡壘式要塞,顯然不太現實。
當初皇太極將都城設在石見,主要考慮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優越,最重要的是,如果有風吹草動的話,他們隨時都可以逃往內陸,或者逃往大海。
總之一句話,從築城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打定主意——見機不妙就逃走。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堅守的計劃,事實上,建奴對石見的防禦是極為看重的,不僅將其築成堡壘,而且所謂的“東清十旗”也都是城內駐紮,就像當年在盛京一樣,而且在城外還有衛城、炮臺等設施以防止敵人從海上襲擊,可以說,石見擁有全方位的陸海防禦。
想打石見!
不容易啊!
第一戰就去打這樣的硬骨頭,要是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的話,而且不能幹淨利落的拿下,必然會對軍心有所影響,甚至會讓戰局久拖。
狗急了還跳牆呢!
而且建奴那邊已經開始著手廣募士兵了,他們要是拼死一搏,想要撕個魚死網破,到時候這硬骨頭恐怕還真不好啃啊!
朱和圳看向梁山,道:
“梁將軍,如果讓你率兩萬人馬進攻石見,多久能拿下?”
兩萬人馬,這差不多是朱和圳能給梁山的最大兵力了。
他想了想答道:
“兩萬人馬,海陸配合,臣能在一個月內拿下石見!”
梁山說的很保守,因為石見城絕不僅僅只有幾萬所謂的東清十旗防守,還有很多倭營兵,他也不知道建奴在他進攻石見時會派出多少增援部隊,也許是五萬,也許是十萬。
一個月的時間,這是梁山最保守的估計,是根據敵我雙方實力,給出的一個時間。
朱和圳微微點頭,建奴那這的實力還是相比較雄存的。雖然所謂的八旗兵是老的老,小的小,可是算起來,他們也有二十多萬的常備軍。
而且建奴治下的人口倒也不少,根據他們自己的統計,足足有八十萬戶,四百餘萬,而相對應的德川幕府那邊的人口不過只兩百萬戶,一千餘萬人口。
德川幕府看似人口眾多,應該實力難厚吧,可問題是他們內部卻是四分五裂的,這也是為什麼幕府那邊一直無法擊退建奴的原因——作為入侵者的建奴實力反面更雄厚。
尤其是建奴把大明的那一套郡縣制拿了過來,直接統治佔領區的結果就是相比於德川幕府,他們不但統治效率更高,而是實力更為雄厚,不得不說,這完全是體制上的優勢。
這種體制上的優勢,導致了除非德川幕府能夠把大名的權力都收歸自身,否則就很難動員全部力量對抗建奴,但這顯然不可能,他們想收回大名的權力,只會導致內部發生動亂。
甚至如果不是因為建奴那邊擔心激起大明的反應,估計德川家的統治早就被建奴推翻了,德川家也被趕進海里了。
可以說,現在的建奴實力還是極為雄厚的。如果他們想打持久戰的話,倒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反觀朱和圳這邊,他根本就拖不起,多拖一個月,就是對自身財力的消耗,要是拖上個一年下來了,軍費的支出恐怕會超過百萬,這麼龐大的軍費開支,勢必會影響到將來進行的善後工作。
畢竟,除了建奴,還有德川家,還有地方大名。
這麼打肯定是賠大本的買賣!
因此,朱和圳想了想還是同意了攻打石見的計劃。
他又看了一眼幾個藩主大名,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