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0章 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求支援,求訂,這個大明太兇猛,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禮記》記載:“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懂得東方語言的翻譯官稱為“寄”,通曉南方語言的為“象”,掌握西方語言的叫“狄鞮”,熟悉北方語言的被稱作“譯”。

周朝時期,翻譯官被統稱為“像胥”,“像胥”負責向“狄、蠻、戎、夷”轉達天子的詔命,維護天子對方國、藩國、邦國的統治,安撫四方的諸侯。

漢武帝時期,朝廷設立了“大鴻臚”,掌管邊疆諸侯事務,負責對外聯絡。“大鴻臚”的主管稱“譯官令”。為培養翻譯人才,漢朝時期,官府還設有專門的學校。據《漢書》記載:“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這裡的“五方”就是“狄、蠻、戎、夷”等世居之地。

隨後的晉、唐、宋也都設有類似的機構,到了明朝,明太祖詔命應天府設立了“會同館”,編撰《華夷譯語》等工具書,同時培養外語人才。由此可見,咱們漢人本來都是睜眼看世界的。

得,也就是到了滿清,不過是以蠻夷入主中原,結果比歷代中原王朝更狂妄自大,自稱天朝,閉眼不看世界。相比之下,同樣對待西洋,明朝人的視線卻是開放的。他們的開放並不是僅僅針對於東方傳統地區的交往。大航海時代到來的時候,他們同樣以好學的胸襟,這樣的西方文明敞開了自己的懷抱。

與另一個世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早在天啟年間的《職方外紀》,就提到了歐洲的眾多主要國家,其中竟然包括烏克蘭、斯堪的納維亞諸國與希臘等和明朝全無交往的國家,人文自然地理描述基本正確。歐洲的歐羅巴說法,也是明人首創。明人對中國以外世界的認識,超乎朱國強的想象。

甚至當他設立“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翻譯外國書籍時,他意外的發現——居然那麼多人會外語,甚至就連自己這邊都有不少人會外語。

比如陳於階、孫和武、孫和京,受徐光啟、孫元化等人的影響,他們不僅會說拉丁語,而且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除了他們之外,同文館裡還有數十位會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的僱員。對於這些人,朱國強甚至都沒有特意網羅,在他提議設立這一機構後,門下的幕僚參軍裡就有超過五十人毛遂自薦。

這簡直就讓朱國強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當李長楙他們,甚至就是方以智都能熟練的用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甚至法語說話時,他甚至生出了一種身處二十世紀的錯誤,別的不說,那怕就是晚清的官場裡頭,除了海軍之外,沒有那個衙門裡能有這麼多人會外語。

他們為什麼會外語?

像李長楙是家學,他父親是李之藻,利瑪竇的好友參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李之藻是受地圖上的世界之大給震撼到的,所以他才專心西學,其實明末很多人都是如此。他們不是捱了打,然後才想到去學習,就像佛郎機炮,就是明朝嘉靖元年,時任廣東巡檢的何儒,在葡萄牙商船上看到這種玩意,一瞧便驚訝道“喲,東西啊,咱大明沒有,不行,大明天朝必須要有”,於是秘密招募船上的工匠仿製而成,然後很快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主動的學習,源自於強烈的好奇心,幾乎每一個來華的歐洲傳教士都曾記述了著中國人的這種強烈“好奇心”,就像利瑪竇,無論是在南昌,還是在南京,亦或是北京“人們的好奇心好像發了狂”,來訪者絡繹不絕,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各地計程車子、官員、甚至於皇親國戚,都對西洋的學問科技充滿了好奇。那怕是遠在雲南、寧夏那樣邊遠地區不能和他見面的人,也會透過書信與他來往,他收到很多信件,許多人完全不認識,但樂於在信中和他探討天主教、科技等各方面的話題。當然,更多的是科技等方面的討論。

畢竟……這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是一個不讀四書五經為榮的時代。畢竟,咱大明早在正德朝,讀書人就把通曉五經視為迂腐。到了萬曆朝,讀書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讀書。無非就是覺得八股無用,在思想上另謀出路,開始廣泛追求知識的實用價值。

於是新鮮的,新奇的西洋科學,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讓那引起不屑與迂腐書生為伍的讀書人,終於找到一個發洩強烈求知慾的門道。而且滿清崛起的過程中,在與滿清的交戰中,明末的有識之士更認識到只有加強武器裝備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門,因此熱心學習、引進西方的火器,而為了提高火氣的效能,又主動地學習著西洋的數學和科技。這樣的主動和晚清那種被動的引進武器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民族有如此旺盛的好奇心,是最為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盛唐金手指

鋼城小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