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9章 天理難容(第二更,求訂閱),這個大明太兇猛,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倍。永樂年間的軍屯田畝數,更突破了8900萬畝。如此強大產值,讓永樂皇帝朱棣的感嘆:“百姓免得轉輸,軍士並無飢窘。”
這制度本來挺好的,只是時間一長,弊端全出來了。
先是軍戶分家,五十畝軍田分給幾個兒子後,每家只剩下十幾畝,原本的小地主,變成了勉強裹腹自耕農,不過一兩代之後,就變成不能抵禦任何風險的貧下中農。
碰到災年,為了交納子粒糧,甚至只能賣田典當,漸漸的,軍戶的軍田,都被典賣一空,當然,還有軍官侵佔,最後軍戶也逐漸變成了軍官們的佃戶。
淪為佃戶的軍戶們,拼死拼活一年到頭來根本難以餬口。因為生活困難,直接導致了許多人當了逃兵,帶著家小逃往他地自謀生計了。
有明一代,逃亡的軍戶可謂是不計其數,衛所制早已形同虛設,大多數軍戶的土地成了衛所軍官的私地,這些軍官就變成了當地的豪強,比如侯方域家,也是衛所軍籍出身,那也是擁有土地數萬畝的豪強。
嗯,張居正也是……
算一算,明朝的軍籍出身的文官不少,可往根上找,有不少他們的祖上都曾侵吞普通軍戶的土地。
對於此,朱國強自然是瞭然於胸,其實,大明上下,又有幾個人不知道呢?
眾人在周圍策馬前行一陣子後,只見到田裡有一個老人就提著個竹筐在官道邊拾著牲口拉下的糞便。
於是朱國強便下馬上前搭話道:
“老丈,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啊?”
這名老人一看朱國強一行人的穿著打扮,就知是非富即貴,急忙答道:
“回公子話,這裡是留守左衛,不知道公子要往何處去?”
朱國強笑著說道:
“不往那裡去,就是從南京出來逛逛,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啊?”
老人見這位公子說話挺和氣的,便如實答道。
“收成還湊合,靠著江倒也沒旱著,這收成湊和,可還是不夠吃的。”
“哦?這是為何?”
老人便說開道:
“收成好又怎麼樣?公子不是不知道,這是留守左衛,這些田和民田不一樣,除了要交租子外,還要交兩斗的“子粒糧”,租子加上“子粒糧”,六成的收成都歸孫老爺了,要不是因為軍戶沒有徭役,這日子早就沒法過了,眼下,也就湊和著活罷!”
老人的回答,讓朱國強皺眉問道:
“老人家,這麼說你是軍戶嗎?這是自己的田嗎?”
老人朝著一旁的田地看去,半晌才說道:
“老祖宗當年跟高皇帝起兵的時候,分了五十畝地,到了我這輩子,就剩下三畝多,至於我們家祖祖輩輩耕的地……早不知道,那一年就沒有了,也不知道是賣的,還是佔的……”
興許是人老了,話也就多了,老人講起了他家裡的故事,從高皇帝給老祖們分了田,再到老祖宗分家後,家裡一日過得不如一日,再到後來田是如何被當地衛所百戶侵佔……
眾人聽得很有感觸,從一個小戶的生存,他們看到了一個王朝政策的縮影。
到最後,老人長嘆道:
“你說,這田吧,到底是啥田?要是軍田,那“子粒糧”交了也就交了,那是交給朝廷的,是用來養兵的,可兵在那?這衛所的兵在那?當初阿巴泰殺來的時候,也沒見百戶攏出兵來,可是這“子粒糧”年年交,歲歲交,就沒有什麼時候不交過,這糧都交到百戶那裡去了啊!朝廷,要是天下的“子粒糧”都交給了朝廷,皇上還能沒錢打流寇,打東虜嗎?”
朱國強聽完後,心裡似乎被一塊大石頭壓著,沉甸甸的喘不過氣來,他什麼也沒說,調轉馬頭低著頭猛的策馬而行。
在策馬奔出了幾里後,他才慢慢減速,後面的一行人也慢慢跟了上來,見皇太子心情低落,沒有人開口說話。
朱國強遙望著一望無際的平原,輕聲問道:
“這麼多的土地,這麼好的土地,原本是用來養兵的,可是到最後養了誰?養到朝廷的兵了嗎?那些人佔盡了的好處,可是朝廷呢?可是這些普普通通的軍戶呢?要是任由他們這樣佔盡便宜。那還有天理嗎?”
幾人都嘆了口氣,閻爾梅落寂的說道:
“是啊,要真的繼續這樣下去的話,那可就真的沒有天理了。”
朱國強遙看天空,寒聲道:
“天作孽猶可恕,人作孽不可活!過去別人可以容得下他們,可擱我這,我容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