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部分,靈官,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帆三人雙眼盯著油畫臉上都露出驚訝的表情,他順著三人的目光扭頭一看,油畫跟前兩天看到的已經大不一樣。
前兩天大家看到的油畫非常陳舊,油彩經過這麼多年的存放已經有些暗淡,但今天的油畫卻煥發了勃勃生機,非常鮮亮,像是剛剛畫好的一樣,就連畫布都不在是發黃的樣子,而且整個木框也像新的一樣。
這些都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油畫右邊那個原本被毀掉的一面,此時竟然有了畫面,那些明顯被毀壞的痕跡已經沒有,女人的形象也漸漸的顯露出來,除了頭部還很模糊像是沒有完成一樣,其他的地方變得完好無缺。
畫面強力稀釋掉的那半已經沒有了痕跡,女人穿著一件紅色的繡花旗袍,站在男人的身邊。幾個人裡面李曉琪是最先反應過來的,驚訝的道:“這幅畫像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而且修復的幾乎是天衣無縫,這女人身上的旗袍是三四十年代最流行的樣式,正好跟身邊男人那身老式西裝搭配,這,這太神奇了。”
“從一旗袍上你能看出什麼來?別瞎扯了。”張西瓜很是不屑。
李曉琪沒理他反而對丁羽道:“在南洋我有個表姑就是開旗袍店的,所以我多少也懂點,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複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覆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襬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襬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襬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你好好看看,油畫上的女人穿的就是一件無領的旗袍,而且還是大開叉的旗袍,這肯定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打扮,這一點錯不了,但是她旗袍上面的那幾朵小花就非常的奇怪了,旗袍上面竟然繡的不是玫瑰月季之類的花,而是彼岸花。
李曉琪一說彼岸花,大家這才感覺不對勁,張西瓜仔細看了一看,驚訝的道:“沒錯,剛開始看到這花我也覺得古怪,但還以為是菊花,現在你這麼一說我才想起來,那有紅色的菊花?而且花瓣和花須也不對。”
“彼岸花是什麼東西?你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丁羽好奇的問。
揚帆皺眉道:“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準時,所以才叫彼岸花。彼岸花,花開開彼岸,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在黃泉路上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她們構成火紅色的花徑指引人們走向三途河的彼岸,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其實彼岸花,原意為天上之花,紅色,天降吉兆四華之一。彼岸花,惡魔的溫柔。傳說中自願投入地獄的花朵,被眾魔遣回,但仍徘徊於黃泉路上,眾魔不忍,遂同意讓她開在此路上,給離開人界的魂們一個指引與安慰。顏色有多種,最為常見的是紅色。”
丁羽聽完揚帆解釋,嚇了一條道:“你的意思是說旗袍上面的是邪花?”
李曉琪搖搖頭:“也不能說是邪花,紅色的彼岸花又稱曼珠沙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彼岸花,花開開彼岸,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曼珠沙華,出自法華經:本名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意思是,開在天界之紅花,又叫做彼岸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