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蓬萊仙山,入地眼,君不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移開上面的絹布,另一幅絹布上寫滿了文字,這兩樣東西一直放在紀林貼身的位置,看起來應該是臨死前藏匿的東西。
下面一層絹布上的文字有些模糊,辨認起來相當吃力,好半天才能讀出一句完整的話,不過看了幾段後,我大吃一驚,這上面記載的居然是碣石金宮修建的始末。
紀林是齊國左丘人,紀氏在齊國源遠流長,到齊桓公即位,採取相地而衰徵,則民不移政策,令士、農、工、商者分別居住,令其職業世代相傳,以穩定齊國社會結構。
而紀家一直傳承的是石匠手藝。
“石匠?紀天華不是說,紀先先祖顯赫是因為得道成仙的方士嗎?”田雞打斷我的話。“怎麼會是石匠?”
我也有些疑惑,繼續往下看,早在紀林的曾祖那一輩,紀氏一族所擅長的還是石刻和建造,到齊威王的時候,齊王突然全國召集工匠,而紀林的曾祖也在其中。
這次召集幾乎聚集了齊國所有能工巧匠,原本以為是興建某個大型建造,但這些被召集的人被連夜安排上船出海。
“出海?出海幹什麼?”凌芷寒問。
“上面沒有交代,只說上百艘大船運送數以萬計的工匠駛入渤海。”我搖搖頭回答。
“後來呢?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宮爵追問。
絹布上所寫,越往下看越讓我震驚,紀林的曾祖也在其中,但這上百艘船和上面數以萬計的工匠,卻從此亦如石沉大海一般,再無音訊,沒有人知道他們被送到何處。
時間過來五十年,就在這事慢慢被人淡忘的時候。
“回來?!”我皺眉看著絹布上的文字。“那些人居然安然無恙的乘船返回。”
“既然有人回來,總該清楚去了什麼地方,這五十年都幹了什麼吧?”解天輝問。
“這就是奇怪的地方,這些人根本不清楚發生過什麼事,他們的記憶還停留在五十年前出發的那一天。”我深吸一口氣說。
按照絹布上的記載,五十年的光陰,這些人的後代早已老去,看見他們突然返回恍如隔世,可這些工匠卻感覺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出海的那一天。
最讓人震驚的是,這些人的樣貌居然沒有丁點的變化,和離開的時候一模一樣,五十年的時間沒讓這些人有絲毫的改變。
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記得到過什麼地方,也不記得這五十年都做過什麼。
更離奇的是,這些人上岸後,沒過多久,所有人幾乎同時開始快速的衰老,亦如五十年的時間就在頃刻間,從他們身上流逝,直至死亡。
但唯獨有一個人活下來!
那便是紀林的曾祖,同時衰老也沒在他身上發生,回到家後,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記起一些事,一些在過往五十年中模糊的記憶點滴。
但很零碎和不連貫,他依稀記得自己在修建什麼,而且工程相當龐大,在他的記憶中,一直沒看見過陽光,甚至也沒有月光,唯一能確定的是,他能聽見海水翻湧的聲音。
“那說明在靠近海邊的地方。”解天輝從包裡拿出地圖。“應該不會在沿海地區,這麼多人修建不可能沒人瞧見,可附近的海域也沒有足夠大的島嶼,能讓數以萬計的人同時開工修建。”
“看不見陽光和月光,卻又能聽見海浪聲……”我愕然的思索片刻,無意中瞟見我們所處的祭壇,頓時心裡大吃一驚。“這裡也看不見陽光和月光!”
“海底!他們是在海底修建!”田雞大聲說。
這一發現倒是讓我們始料未及,沒想到早在秦始皇修建碣石宮之前,齊國已經在海底修建過另一個建築。
我連忙往下看絹布上的記載,紀林曾祖一直試圖回憶起所有的事,直到有一天,從他嘴裡突然說出一個地名。
蓬萊!
我讀出這兩個字,頓時瞠目結舌,蓬萊自古虛無縹緲,傳說中被譽為人間仙境,和瀛州、方丈並稱為三神山,據說山中所居都是乘雲駕鶴的仙人。
他告訴家人,確信自己曾經到過蓬萊,但在他的描述中,蓬萊並非和傳聞中一樣,在渤海深處,有一處終年迷霧籠罩的海域,即便再猛烈的海風也無法吹開那厚厚的霧氣。
只有在特定的時候,迷霧會短暫的散開,這個時候,會看見一座巍峨聳立在海面上的七層樓閣,裡面有妖物鎮守,除了神仙之外,凡人不能登頂,但能清楚聽見從樓閣裡傳來的妖吟,被稱之為妖塔。
就在妖塔的下面便是傳聞中的蓬萊仙島,那是一座終年沉浮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