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章 貨幣戰爭還在繼續,崛起之第三帝國,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我們的支援,現在看來依舊沒有能力戰勝美元……因為英國的實力終究比美國差得太遠了,而且英國欠美國的債務也太多。他們在世界大戰中犯了一個錯誤,欠下了美元而不是英鎊。而且過高的英鎊定價也傷害了英國的工業生產,這讓英國人哪怕得到了我們的賠償品,也沒有辦法取得對美國的順差。所以在這場貨幣戰爭中,英國是不可用和平手段取勝的。”
德國這幾年可以發展得那麼好,和英國的庇護自是分不開的。而英國人之所以會包庇德國,對德國和波羅的共和國的許多擴建武備的行為視而不見,對德國和蘇聯勾肩搭背也一味包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向英格蘭銀行投降了。
現在德國從歐洲和蘇聯撈到的好處,一部分作為原材料被秘密儲存,大部分則變成了黃金送去了英格蘭銀行。正是這些來自德國的黃金,才讓英鎊有了和美元對抗的資本,英鎊也得以維持強勢。
但是強勢英鎊對英國的實體經濟卻沒有一點好處!因為英鎊的高估造成了英國工業品價格高昂,在國際和國內都缺乏競爭力。而且英國政府還頑固堅持自由貿易路線,讓德國和美國的廉價工業品大量充斥英國市場。
由於英國國內工業生產的低迷,自然造成了失業率高漲,而英國的資本家們為了降低成本,則希望減少工人的工資。結果在1927年引發了全國性的工人罷工抗議浪潮,造成了英國國內局勢的動盪。
而動盪的局勢又進一步動搖了投資者對英鎊和英國經濟的信心。從1927年開始,英鎊就面臨嚴重危機了。
“英國人也實在太無能了,”希特勒哼哼著說,“得到了我們德國的支援,他們的金匯兌制還是沒有辦法壓倒美國的金本位制……現在除了德國和波羅的之外,將本幣和英鎊掛鉤的國家寥寥無幾,連英國人自己的自治領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開始動搖,準備實行金本位了。”
“面對美元這樣的對手,英國必須團結整個歐洲才有可能取勝。”赫斯曼幸災樂禍似的說,“可惜英國人從來都沒有想過去團結歐洲,他們幾百年來的思維就是搞亂歐洲大陸。”
對歐洲而言,英國就是根攪屎棍,任何時候都不願意讓歐洲團結起來,哪怕這種團結是在英國的領導下實現的。在後世的大歐盟中,英國人的作用就是個負數。而在如今的1920年代,英國人同樣沒有考慮過將歐洲凝聚起來,共同去應對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威脅。
“現在美國股票市場的不斷上揚和英國工人的鬥爭,還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聯邦自治領的動搖,其實都是一場貨幣戰爭的組成部分。”赫斯曼向希特勒兜售著自己的觀點,“目的是促使黃金流出英國,流向美國……即便有我們的幫助,英國在過去幾年裡還是沒有存出多少黃金,所以他們欠美國的債務並沒有減少多少。”
由於英國沒有能力將整個歐洲團結起來,自然也不能在“戰債”問題上向美國施加多少壓力。透過《凱恩斯計劃》所獲得的賠償品,也沒有多少銷往美國,而是就近在歐洲出售,再用所獲得的黃金去償還“戰債”。
但是這種償債模式得以維持的主要原因,則是美國資本在1923年到1927年間持續、大量流入歐洲各國,用來購買債券和直接投資。
也就是說在大西洋兩岸出現了這麼一個迴圈:美國黃金流入歐洲各國進行投資——歐洲各國的黃金透過購買“賠償品”和同德國的貿易再流入英法比等國——英法比等國再把這些黃金還給美國。
透過這樣一個模式,歐洲整體上欠美國的黃金並沒有減少,而是在不斷累積增長。而依靠從美國借來的黃金,包括德國、義大利、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等國的經濟,在過去幾年都得到了復甦。
但是到了1927年,由於英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工人抗議,局勢出現動盪,同時美國經濟又表現強勁,股市不斷上升。於是歐洲的資金(黃金)開始瘋狂流向了美國,英鎊也就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了。
而馬克因為“金匯兌”制,是同英鎊掛鉤的貨幣,英鎊的崩潰也意味著馬克一起崩潰。因此英國的危機很快就會蔓延到德國……
————
月票滿100加更,羅羅再次感謝大家。10點鐘還有月票滿150的加更奉上!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援,這次起-點515粉絲節的作家榮耀堂和作品總選舉,希望都能支援一把。另外粉絲節還有些紅包禮包的,領一領,把訂閱繼續下去!】(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