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章 插上翅膀去俄國,崛起之第三帝國,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以讓fk-bf聯合體代工,”赫斯曼早就有了解決的辦法,“容克公司負責設計轟炸型的f13,cl-1的改型也由容克斯自己來做。試驗可以放在fk-bf的研發中心進行。那裡對整個德國的飛機制造商都是開放的,只需要支付很少的租金。”
“代工?”容克斯彷彿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兒。
安東尼.福克接過問題,解釋道:“就是由我們fk-bf根據容克公司的設計圖紙和要求進行製造,產品貼容克的牌子,由容克公司進行銷售,fk-bf只賺取少量的代工費。”
這種商業模式當然是赫斯曼從後世帶來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讓每一家德國飛機制造商都保持軍用飛機的設計能力——現在大部分德國飛機制造商都在轉向民用,有些甚至還會暫時退出飛機制造領域。而這些公司原本擁有的軍用飛機設計能力都會漸漸失去,最後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而要讓所有的飛機制造商都去波羅的開分廠,顯然也是不現實的。畢竟在德國軍方本身不會購買軍用飛機的情況下,德系飛機制造商們也拿不到太多的軍工訂單。所以在波羅的開設許多分廠也是浪費。有fk-bf一家就足夠了。
因此赫斯曼就想出了多家設計,一家代工的模式。各家的生產製造能力依靠民用飛機保住,軍機設計則依靠fk-bf的代工來保全。
“另外,我們還要準備向俄國人輸出飛機生產線。”赫斯曼是軍迷嘛,自然知道後世的美帝和大毛的軍火商是怎麼蒙錢。“我們可以先賣飛機,再賣生產線,同時搞合作開發。飛機可以少賺點,但是生產線和合作開發一定會利潤豐厚的。”
“可是這樣一來布林什維克會掌握設計和生產飛機的本事。”容克斯說,“說不定他們會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
“但是我們也會因為俄國市場而壯大,從而繼續保持對英美法的領先優勢(其實對英法沒多少領先)。”赫斯曼斟酌著說,“而且這種出售戰機的模式在蘇俄取得成功之後,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國家。容克斯先生,您知道的,飛機總裝的難度並不是很高。許多工業不發達的國家也能做,而德國則可以透過向他們出口零部件或者配套工廠,持續獲得豐厚的利潤。”
——
求收藏,求推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