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六章 造反實習生,崛起之第三帝國,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怎麼奪取政權?
這個問題赫斯曼是不懂的,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他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做過研究——和後世那些歷史穿越小說中天生會造反的主角不一樣,赫斯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未卜先知,但他並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不會政治鼓動,也不知道該怎麼算計自己的政敵,更不知道該怎麼發動一場奪取權力的政變……無論是單純的軍變還是一場y色革命,他都不會搞。
造反學可是一門大學問啊!而且很少有地方可以學……誰聽說過後世的大學有造反系?
好在,我們的赫斯曼同學現在有一名,不,是有一堆造反學的好老師!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捷爾任斯基等人,他們個個都是造反學的宗師級人物。之前他們教會了赫斯曼怎麼搞宣傳鼓動,而且還給了他實習的機會。
現在他們又要手把手教會赫斯曼,怎麼透過各種鬧事把權力鬧到自己手裡。和後世許多人認為的相反,列寧在彼得堡發動革命的方式,並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鐵血雷霆——用巡洋艦上的大炮轟擊冬宮(也許是瑪麗亞宮),然後成千上萬的武裝士兵和工人們潮水一樣的衝進冬宮或瑪麗亞宮的大門。電影可以這樣拍,小說也可以這樣寫。但是在1917年秋天和冬天的彼得格勒,這樣造反肯定是不行的。
因為沒有誰可以忽略人民的意志——人民在1917年的俄國不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力量是實實在在的,包括彼得格勒衛戍部隊計程車兵、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還有不計其數的工人和農民。他們大多擁有武裝,而且還由各種委員會和各級蘇維埃組織起來,成了一股股擰成團的力量。
而在莫斯科、基輔、敖德薩以及其他俄國大城市,情況也大致如此。數以千萬甚至更多的人團結起來、武裝起來,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前線的情況也是一樣,還沒有逃亡計程車兵也組成了無數個武裝團體。而所有的這些團體,都有自己的意志。哪怕是布林什維克,也要千方百計哄騙他們,讓他們站在自己一邊。
所以在1917年的俄國,宣傳和正確的政治路線,要比少數軍事人員的果斷行動更加重要!
在1917年的俄國呆了三個多月,而且身處於布林什維克革命活動中心的赫斯曼,是非常清楚這樣的事實:在歷史上的十月革命前,列寧和他的黨,一定獲得了廣泛的支援!
否則十月革命根本不會成功,彼得格勒和全俄那些擁有槍桿子的人民,根本不會被數量很少的布林什維克嚇倒,更不會給他們長達幾個月的時間統治整個俄羅斯。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只能說明布林什維克在當時擁有廣泛的民意。而之後布林什維克在立憲會議選舉中慘敗,則說明民意在之後發生了改變——1917年到1918年間,俄國的民意變化的非常之快!
在7月上旬和中旬,彼得堡的主流民意還在歌頌“革命的護國戰爭”——雖然作戰的地點是奧匈帝國境內的加里西亞。而到了7月25日,民意已經迅速轉變為反對戰爭了,真是比翻書還快!不過這種變化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前線傳來了非常非常可怕的訊息!
和臨時政府之前宣傳的相反,德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因為俄國革命而瓦解——他們仍舊是神一樣的對手!陸海軍部長克倫斯基發動的攻勢,現在已經一敗塗地!
被吹成鋼鐵軍團的第8集團軍實際上陷入了一個圈套,被反擊的奧匈第7集團軍和德軍第1、第2近衛師打了個夾擊,潰不成軍!重鎮克勞斯茨在奧匈軍反擊的當天(7月19日)就宣告失手,稍後,德國人的兩個精銳的近衛師在俄軍戰線上撕開了40公里寬的大口子,德奧軍隊不斷湧入。
到21日,德軍攻入了第8集團軍戰線側後的塔納波爾附近,威脅第8集團軍的後方。布魯西洛夫在接下來兩天裡拼命調動部隊試圖填補這一缺口,但均未能成功,德軍第2近衛師在23日開入塔納波爾城內。科爾尼洛夫用盡了一切手段,投入了自己最心腹的高加索部隊,仍然無濟於事,最後只能在德奧軍隊的包圍圈形成之前分散突圍。整個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即便突圍成功,大部分士兵也不願再返回軍隊,而該集團軍的重武器和輜重也全部丟失。
之前在德軍南方面軍的防線上碰了個頭破血流的第7集團軍,同樣在當面德軍的攻勢下慘敗,全線潰退!而第11集團軍的情況同樣糟糕,他們居然被當面的奧匈軍隊擊潰——在過去的四年,都是俄軍壓著奧匈軍隊在打,現在情況居然顛倒過來!
到了25日,俄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已經不存在了,許多部隊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