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1章 進攻美國的路線,崛起之第三帝國,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路德維希,你認為日本會輸掉夏威夷群島之戰?”
1月28日下午,在被一片白雪覆蓋的柏林總理府的花園裡面,德國最有權勢的兩個男人——總理希特勒和總參謀長赫斯曼正肩並肩的在散步,同時也在就世界大戰的程序交換意見。
“不,我不敢肯定。”赫斯曼笑道,“但是我認為他們多半要輸,問題只是輸多少和打死多少美國人。不過這對我們而言肯定是好事兒。”
“哦?”希特勒愣了愣,“我以為你是一個親日派。”
“沒有的事兒,”赫斯曼搖搖頭,“我不親日,也不反日,我的一切立場都是從德意志帝國的利益出發。之前我願意拉攏和幫助日本,是因為德國需要日本去牽制美國。”
“現在不需要了?”
“現在日本人不正在怎麼做?”赫斯曼笑了笑,“他們對美國使用細菌武器實際上是幫了我們一個大忙。”
“大忙?”
“是的,”赫斯曼笑著點點頭,“讓我們可以獲得一個進攻美國的路線……這實際上對日本也是有好處的。”
“路線?從哪裡?”希特勒問。
赫斯曼回答說:“從加勒比海向美國發起進攻!所以我們應該趁著美國收復夏威夷群島的機會改變南美大陸的政治格局,扶植出一個可以向我們提供後勤支援的強大的阿根廷,並且控制巴西和烏拉圭。”
在南美和加勒比海打仗對德國而言最大的難點不是美軍的戰鬥力,而是後勤的壓力。
如果德國想要由蓋亞那進攻加勒比海諸島,從而獲得入侵美國的路線,就必須在蓋亞那部署重兵。比如100-200萬的地面部隊,5000-架的飛機,5000輛坦克什麼的。
而那麼多的部隊需要的基地和在南美的消耗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靠只有幾十萬到一百萬人口的蓋亞那連大軍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更不用說其他了。
如果200萬以上的作戰部隊和至少幾十萬後勤保障人員每天食用的麵包都要從歐洲本土運去的話。那麼蓋亞那-歐洲的後勤線就會把進攻美洲的德軍活活拖死——倒不是德國湊不出那麼多的船,而是蓋亞那-歐洲航線距離加勒比海太近,完全在美國破交艦隊和潛艇的嚴重威脅之下。甚至從千里達及托巴哥起飛的p51b/c都能掛上炸彈去轟炸接近蓋亞那的船隊!
而且美國人自從1943年底就把b-29當成偵察機投入了大西洋戰場,由於b-29的航程大、航速高,能夠覆蓋非常遼闊的海域,還很難被擊落。因此b-29可以在德國運輸船團距離蓋亞那2000-3000公里的距離上就發現它們,為美國潛艇、破交艦隊和岸基航空兵的攻擊創造力非常有利的條件。
所以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歐洲-蓋亞那航線就成了讓歐洲聯合運輸司令部總司令鄧尼茨大將心碎的航線,可無論鄧尼茨如何努力,艦船的損失率都無法下降。
最後大西洋戰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不得不下令駐蓋亞那的歐洲聯軍收縮,放棄了大量的外圍據點,龜縮到了喬治城、巴拉馬利波和卡宴等三處據點。同時減少了在蓋亞那的陸軍和航空兵數量,以減輕海運的壓力。
當然,歐洲聯軍的收縮也不等於美國人可以非常輕易的奪取蓋亞那——因為蓋亞那的地形和開發程度決定了美軍不可能走陸路去攻佔喬治城、巴拉馬利波和卡宴,只能打登陸戰。這實際上就是一場發生在大陸上的奪島登陸戰,沒有壓倒性的海空優勢是根本打不了的。
而美國大西洋艦隊根本沒有壓倒歐洲聯合艦隊的實力,所以美軍只能透過持續的空襲破壞喬治城、巴拉馬利波和卡宴三地的機場,以確保加勒比海和巴拿馬運河的安全。
“只要我們能夠得到阿根廷的支援,”赫斯曼繼續對希特勒說,“就能利用美國大西洋艦隊主力西調的機會迫使巴西和烏拉圭就範。這樣南美洲東岸的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和蓋亞那就都站在我們一邊了。我們就能在阿根廷、烏拉圭、巴西的海岸線附近尋找機場部署岸基航空兵,用來掩護航線。”
“掩護航線?”希特勒問,“不走歐洲到蓋亞那的直達航線了?”
“走地中海-蘇伊士-南非-阿根廷-烏拉圭-巴西-蓋亞那航線。”
“兜那麼大的圈子?”希特勒想了想,“燃油夠嗎?”
“夠啊,”赫斯曼說,“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大量生產標準化的燃煤蒸汽運輸船——團結輪了。”
團結輪的創意來自美國的自由輪,使用的動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