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6章 套在美帝脖子上的絞索,崛起之第三帝國,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希特勒是個比較頑固的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服的。所以3月1日下午,德國統帥部會議繼續召開,地點從會議室轉到了國防部作戰室。
現在的德國國防部主管的軍政,並不直接指揮作戰,因此這個國防部作戰室就是用來給參加統帥部會議的高官們研究戰略問題的。在這間相當寬大的房間的中央,並排擺著三個大型沙盤臺,上面分別顯示著英國-北大西洋戰場、中東-北非-地中海戰場和德國統治下的歐洲的形勢變化。
“如果羅斯福不打算捲入歐洲的戰爭,我們拿美國是沒有什麼辦法的。”赫斯曼站在顯示著英國-北大西洋戰場情況的地圖臺前,侃侃而道,“因為美國畢竟在大西洋的對岸,而且還控制著巴拿馬運河,並且在加勒比海擁有不少據點。在南美洲,美國的影響力也遠大於我們。如果我們想要在加拿大登陸,奪取加勒比海上的據點,並且將南美洲變成我們的地盤,那麼打敗美國海軍將是必須的。而美國海軍艦隊如果以美國東海岸為基地,在部署於美國東海岸,加拿大東海岸、加勒比美軍基地的飛機掩護之下,幾乎是不可能被打敗的。”
岸基飛機相對艦載飛機是有巨大優勢的,它們飛得更遠,載彈量更大,數量更多,而且飛行員也容易訓練。所以德國和美國一旦“劃洋而治”,就會出現誰都奈何不了對方的情況。即便是美國,也不可能用艦載飛機去對抗數量超過架的岸基飛機。
“但是美國卻犯了一個相當致命的錯誤!”赫斯曼拿起了一根指揮棒,在沙盤臺上英國的位置上面敲了敲,說。“羅斯福政府不會放棄英國這個他們用來進攻和遏制歐洲的大據點。如果他們願意放棄,世界大戰現在已經結束了,失去地中海的英國應該提出求和了。但是英國還在抵抗,這說明美國會在未來給予英國更加堅定的支援。”
赫斯曼隨後又用指揮棒在地圖上畫了一條橫線,“從紐約透過北大西洋經過冰島再到英國,這是英國的生命線,也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絞索。在未來的2年,我們和英國、美國的鬥爭將圍繞這根絞索展開!”
“圍繞大西洋航線展開?”希特勒怔了一下,“我以為我們會在英國本土登陸。”
“領袖,登陸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英國從1940年6月開始就在準備進行反登陸作戰了。英國是一個擁有4600萬人口的工業化國家,而且英國早在一戰之前就樹立了國民動員體系。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組成數百萬大軍,英國的工業實力也足以將他們馬馬虎虎裝備起來。而我們則沒有辦法將十五個或二十個強大的裝甲師或摩托化步兵師一次性運過英吉利海峽。
實際上在戰爭爆發之前直到最近,總參謀部都在研究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性。而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登陸行動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登陸部隊將會面對數量多於自己而裝備也優於自己的敵人。而且我們很難保證在登陸行動開始後敵人不對即將落入我們手中的港口進行破壞,而在無法取得完好港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將足夠多的兵力和物資快速運往英國本土。”
發起一場對英國本土的登陸作戰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想想歷史上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中英美投入了多大的力量就知道了。在擁有絕對制海和制空權的情況下,盟軍還投入了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和134艘驅逐艦在內的1200艘作戰艦艇和4000多艘登陸艦艇,各種運輸船也準備了5000餘艘,作戰飛機準備了多架。怎麼多的船隻和飛機,也不過是在大約1個月的時間裡,把一百多萬地面部隊送上了歐洲大陸。而這一百多萬盟軍的對手不過是約40萬質量參差不齊的德軍。
德國現在如果要登陸英國本土,需要面對的很可能是400-500萬英軍。而且德國或者歐洲共同體也不可能拿出那麼多的船隻支援登陸。
另外,英國皇家海軍現在也沒落到全軍覆沒的地步。他們還是很有可能在某個深夜從不列顛島西海岸的錨地衝出來給正在登陸的德軍造成重大殺傷。
所以總參謀部再三研究的結果,就是確立了先用封鎖作戰極大削弱英國,然後再考慮登陸或者迫降英國的問題。
而想要徹底封鎖英國,靠潛水艇是不行的,必須出動主力艦隊——不是由一艘戰列艦加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艦組成的破交艦隊,而是以主力艦隊完全封鎖英國!
“和我們一樣,英國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赫斯曼拍了拍沙盤臺的邊緣,說,“而且他們還沒有掌握合成汽油的技術。因此一旦失去了石油進口的通道,英國就只能依靠儲備維持,而他們的儲備耗盡後,整個戰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