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粥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章 日出黃山,回到六零年代,鄒粥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天遊玩一上午,帶蔣紅棉過來燒水做飯。
宅子裡的傢俱都是鄉間樣式,格局也是本地農村常見的,土生土長的蔣紅棉並不稀罕,兩人吃過飯就回去了。
週末下午沒什麼事,小洋樓裡還和往常一樣。
“田婆婆,有沒有人找過我?”葉青問。
田婆婆搖頭:“這周沒來。”
葉青神情恍惚,回到房間關上門,拿一堆信件。
算了算了,都結束啦!
一把火燒光。
食堂伙食剛減下來沒幾天,職工們又都恢復無精打采的樣子,來吃飯的人也越來越少。
“鄭曉冬那小子真是個猴兒精,知道自己二十五斤糧不夠吃,扭頭就把關係從食堂轉出去啦,在家吃大鍋飯,頓頓能吃個七八分飽。”李玉坤說。
葉青抬頭掃一圈:“鄭大春怎麼中午也不來食堂了?”
王大壯恥鼻:“在家吃唄!他媽捨不得給他帶午飯,讓在家一塊兒勻著吃,省糧食!”
葉青無語,鄭家沒工作的鄭大媽現在只十八斤糧,上高中的鄭曉秋二十一斤,上班的鄭父和鄭曉東都減了五斤,唯獨鄭大春四十八斤糧食不變。
可是下礦井需要體力,和車間學徒工,學生家庭婦女,機關坐辦公室的能一樣麼?
國家沒給他們減,卻被自己父母給平均了。
“那也沒辦法,但願工會能順利搞來糧食吧。”葉青嘆氣。
昨天高衛國大麗麗連同工會十幾個人敲鑼打鼓的出發,到現在還沒回來。
大家都伸長脖子等,盼著這月還能再補貼點兒糧食,哪怕每人五斤紅薯呢?有了就現三五天不用餓肚子。
孫耳勺也伸長脖子等著。
天快黑時候,工會一群人終於回來了,個個耷拉著腦袋。
高衛國從車上跳下來沉聲道:“孫耳勺,給大家把口糧熱一下,都吃自己的,誰也不許開小灶!”
孫耳勺扒著車掃了眼,見只一輛車上小堆紅薯,後面兩輛都空著,撇嘴暗罵:呸!這點糧食還不夠汽油錢呢!吃小灶?你們也有臉吃!
“等著吧!我這就去熱飯。”孫耳勺不鹹不淡道,慢悠悠走回後廚開伙熱飯。
高衛國無精打采吃過飯,想召集工會的人連夜開會,結果誰都不搭理他,工會的老大姐都急著往家趕。
“我這都兩天一宿沒回家啦!”
“就是,孩子在家都不知道啥樣了呢,我得回去看看。”
“再不著家我男人該發脾氣啦……”
無奈之下,只好解散,各回各家。
高衛國怎麼也想不通,自己許諾了那麼有利的條件,農民怎麼還是不肯把糧食拿出來呢?招工啊!以後來城裡當工人轉商品糧,這不是農村人的夢想麼?怎麼都不信呢?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村人啥時候也這麼狡猾了?
不到兩千斤的紅薯都給了食堂,想分給大家也不夠分的,誰想吃就自己去食堂花錢買吧。
礦上到處是抱怨和罵娘聲,工會陷入兩難處境,再想出去,連車都調不出來了,不夠油錢!
抱怨聲還沒平息,新的檔案又下來,礦區職工要精簡!
“大家都說說看法吧,這次精簡的人數是二百人,已經是我們跟市裡爭取的最小幅度,再少就不行了,各家廠子都要精簡,市裡也很困難。”蔣書記語氣沉重。
省裡今年糧食緊張,除了國家救濟,市民減量,吃供應的人口自然也要縮減,分派到各市各縣各單位,都要精簡一批職工回農村去。這隻針對從農村來的集體戶口,哪來的回哪去,原本就是城鎮人口的不在此列。
孟礦長攤開筆記本:“大家對職工情況都瞭解,現在就提名吧!先把第一批名單確定下來。”
前幾年礦上精簡過職工,他們有經驗。
這事得分批來,前面有人做例子,中間有個緩衝輪到自己也容易接受些。畢竟誰也不想再回農村,鬧事砸工廠的行為不是沒發生過。
大家翻開花名冊開始念名字,篩選的原則首要就是一人上班養全家的。人口多負擔重,現在減了供應在城裡生活就更加艱難,倒不如回農村去,一家老小至少都還能掙工分拿口糧。
“四車間劉師傅,向師傅,二車間馬師傅,劉某,魏某……”任大姐也提了十幾個,大家舉手表決。
挨個提了一圈,輪到葉青了。
“排程小組長,食堂大嬸,葛三旦,葉向紅,還有礦場的劉某,趙某,車間的錢某,李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