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大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觀眾何其無辜(上),一開始,我只想搞錢,油炸大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得定她?”
沈旭東有點尬住了,摸了摸鼻子,言不由衷:“事在人為嘛…”
“那你加油!”
“你今晚住哪?”
“我待會還有三個採訪…大概到凌晨,你…”
沈旭東果斷搖頭:“那算了…我才結束拍攝,需要調整作息,不能熬夜…”
……
第二天上午,第二場論壇,主題為‘中國電影需要工匠精神’開始。
張宏森現發言,說了一個大的方向,類似中國電影產業在新的形勢面前,面臨新的挑戰和任務,第一重任務就是聚焦電影生產的質量和水平,體現電影的“工匠精神”。
以及遇到的問題:面對投資人的急功近利和從業者普遍的浮躁心態,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細琢一部電影作品頻頻遭遇市場困境…
陳可欣先說話:“其實很多時候,電影團隊花兩三年時間認真做一部電影,但電影的命運卻取決於上映後一兩天的運氣…
影響一部電影命運的因素包括當時觀眾的心態、社會的議題、天氣、情緒、對手、對手有沒有黑你等等。
如果有任何一個因素或者多個因素導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這部電影在電影院很快就沒有排片了。”
“我很感謝pp,他買斷了《醬園弄殺夫案》還有《動物世界》…”
“所以,我覺得大熒幕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原本我以為銀幕數量增加,電影的型別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但事實並非如此——銀幕越多,能夠在影院生存的電影型別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幾類…”
“這種狀況的一大惡果就是現在的資本和市場會裹挾著電影人照著所謂的大資料去製作電影,強迫電影人拍那種利益能夠最大化的電影,導致市場上出現電影越發趨同,就像一個惡性迴圈…”
“我們恨電影院,恨排片,恨院線,認為他們不給機會,讓幾年的辛苦一天之內都沒了。但其實影院、院線也有運營成本,他們也有地產的綁架、工資的綁架、發行的綁架等等,使得電影院必須要盡力保持從早到晚都滿座。這就是電影人要面對的現實!”
陳可欣話鋒一轉:“有沒有更好的渠道?我拿《七月與安生》舉例,這部電影在影院票房近17億、約有400萬觀眾人次看,但在網路上pp的負責人告訴我,它一個星期的觀眾點播量就達到6000萬,我覺得網路可能是一個出路。”
“年輕的觀眾其實是在網路長大的,只要有好的內容,手機那麼小的螢幕,他們照樣看的全神貫注,我覺得網路平臺才真正能使得電影分流、觀眾分流,因為網路觀看對於觀眾來說,並不需要昂貴的成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