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一十三章 通天路!,主宰江山,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眼癮也好啊。
來自天南地北的舉人們,往來穿梭,拉關係的拉關係,走後門的走後門。
比如曹振庸,這個原時空位面裡被道光帝最是倚重,生前為官五十二年,仕途一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昇,無災無難的首席軍機大臣,死後諡‘文正’的漢員,如今仕途走的卻有點不順暢。
他老爹是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1760)傳臚,選庶吉士,在北京為官近十年。但目光長遠,雖沒有早早的投效陳漢,卻也早早的辭官歸鄉。在陳漢大勢掀起的時候,投入陳鳴麾下,先後在監察院、文教部和順天府任職,後轉入財政部,如今年尚不滿五十,就已經是財政部最靠前的副部長了。僅次左右侍郎,很有可能在來年內閣換屆後再進一步,跨入侍郎層次。
可那是老爹曹文埴,曹振庸本人的仕途就沒有那麼順利了。
出身科舉世家的曹振庸,立志要考取進士,雖然因為陳漢的規定,他早早的進入了官場,但做的都是閒職。他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補充知識。
所以這些年裡他的職位就沒怎麼動。當初跟他一塊步入官場的人裡,都有人坐上了從五品的正縣了。他則還是一個八品芝麻官。
更悲催的是,陳漢科舉與明清完全不同,曹振庸精通的四書五經排不上太多的用場。而他自己又一心要走各科中前途最遠大最光明的政治科。
本來因為天下變革而潛伏家中多年的曹振庸就已經耽擱了一些時間,而前兩次參加進士科考的曹振庸又都倒在了考場上,現在他的年齡已經小三十歲了。
所以這一科,曹振庸不能再退了。他的期望當然是標準了政治學院,但沒能名列前茅,發配到海外當官他也認了。總比沒被取中的好。要是再名落孫山,曹振庸就無臉見人了。
曹振庸的文采不是沒有,缺陷是在庶務處理和判斷分析上。陳漢的江山穩固,科考就越發正規,試題的難度不斷提高,這可比‘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考經、史、時務策五道’難多了。
‘進士’頭銜的整體含金量在不斷下降,可新科進士們的政治素養卻比當初魯山取士的時候高出了不知幾番。
這也是一個不好笑的‘笑點’了。
而‘凡人草根’們就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了,不管走沒走的通門路,都舔著臉上前套個近乎,刷下臉。其間滋味令人‘回味無窮’,有人堅持了下來,也有人選擇了放棄。可最終還是要在科場上論英雄的。
對很多很多的中國人來說,考舉,都是一個美夢,一個改變他們人生未來前途的機會。
千百年來,自‘科舉’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那一刻起,一種打破門楣,改變人生的光明大道就出現在了萬萬的中國底層寒門子弟的面前。
這是一條通天路!
是地位低下的寒門子弟躍居青雲之上的通天大道。
多少家無餘財的貧困學子透過科舉步入官場,主宰一方?
它的積極意義不需要多說。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南宋名臣陳俊卿大殿上回答宋高宗的這句對奏,就是‘科考制’最完美的詮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