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八十七章 要讓土著鬧起來!,主宰江山,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半球正在逐步向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走近,可是在南半球,在南洋與南明州之間的帝汶島上,這兒依舊炎熱如盛夏,還處於一年中乾溼兩季的雨季,基本上每天下午必然會下一場雨。
這個地方在後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可這座面積比瓊州島略大,比灣灣又略小的島嶼,卻真真的是物產豐富。
這裡出產紅木、青龍木【紫檀】、檀木、桉樹木、柚木等珍貴木材,生長有大片的竹海;礦藏已探明的有砂金、銅、鐵、石膏、鹽和硫磺,狹窄的海濱平原有泥火山和地裂縫,多溫泉。
可以種植玉米、稻米、番薯、西谷、椰子、咖啡、橡膠、菸草、甘蔗、豆類等多種農作物,漁業還可以捕撈海參、玳瑁和珍珠。
這個在後世被淪落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度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這裡資源貧瘠,而是戰爭和混亂。
國防軍解決了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協商)之後,就佔據了這裡。將之當做南洋到南明州運輸線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所以,當地的生番土著部落很多都被‘心狠手辣’的挺身隊和治安隊給料理了。
這兒的人口還不少,足足有三四十萬,印尼和巴布亞人種與文化在此交匯,是以這裡的民族和語言翡翠複雜,當地人信奉萬物有靈論及祖先崇拜。很多土著部族都保持著獵取人頭的習俗,這也成為了國防軍對當地生番土著大殺特殺的一大藉口。
身為大陸向南移民路線上很重要的一環,帝汶島的華裔很多是原身體病弱的移民,半途下船,在國防軍控制區內修養著修養著,人就走不了了。他們在這兒有了土地、房屋,自然的就地入籍落戶的較多了。
帝麗港的正式定居人口已經超過人,另有不少於5000人的‘勞務人員’分佈在帝麗港周邊的廣袤農業墾殖區,他們包括前來勞務的日本人、呂宋和安南的順服土著,以及南洋各地那些不馴服的戰俘們,雖然被統稱為勞務人員,可勞務人員當中也分了很多種。
帝麗港本來的翻譯名是帝力,是葡萄牙人在東帝汶的殖民地首府,被陳漢接受以後就換了個新名字。
它位於帝汶島東北海岸,臨翁拜海峽,遙對阿陶羅島,三面環山,北瀕海洋。氣候炎熱,終年高溫,卻又是一個深水良港。
雖然周邊海域中隱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可這些東西顯然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所需要的。帝麗港周邊除了少量的砂金、銅、錫和石灰石資源外,周邊的礦產資源較為匱乏,至少缺少煤炭。所以這裡別看人口挺不少的,但製造業相當薄弱。
大部分的居民從事的都是伐木業、農業和捕魚業,主要的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椰子等,這其中咖啡種植和橡膠種植才剛剛興起。可以說帝麗港這裡,除了能供應往來的船隊飲水、食物和基本的船舶維修之外,就連鐵器製造、布匹、食鹽等絕大多數工業品和生活用品,都完全依賴本土的輸入。
由此一來,經濟的單一化使林農產品出口成為了帝麗港最為倚重的經濟支柱,特別是伐木業,其價值佔據了這兒年經濟出口的70%以上。
帝麗港也始終是日本挺身隊和治安隊留守的重地,每到乾季來臨,他們就會從帝麗港出動,向周邊地區進行掃蕩,這裡的移民必須擁有足夠的土地來進行耕種,更多的種植糧食,南明州這些年了,始終是缺糧不是?還有畜牧業,這樣能發展皮革,尋找煤炭資源,找不到煤炭,就不可能發展採礦冶金業。
只不過帝麗港居民們的人均收入並不低,因為他們這裡還可以從事轉口貿易,這裡是南洋通往南明州的必經之道,至少在眼下這個時代是這樣的。
而南明州經過這些年的辛苦開墾之後,農業上有了一定的發展,雖然糧食依舊無法做到徹底滿足,但這主要是因為這裡有太多的人從事著採礦業了,還有那源源不斷的移民遷入。
但是畜牧業在這兒真的有了很大的發展。
南明州當地不僅出現了一個個的食品加工廠,還出現了皮革製品和毛紡行業,每年都能向大陸運出不少的皮革和毛紡織品。
更大規模地使用外籍勞工,伐木業和轉口貿易,構成了帝麗港的基本的經濟執行模式。雖然更高比例的經濟成果被本土拿走,但目前來看,繁榮依然是帝麗港的主基調,尤其是對於多年來生活就很貧困的移民家庭來說,只要不去和‘有錢人’對比,這裡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幸福天堂。
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教育事業也在慢慢展開,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