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兩張照片,一場和解
莫扎特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兩張照片,一場和解,求求了,快回家練琴吧,莫扎特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魏三碗八五年畢業留校至今,從教三十餘年,為社會輸送了無數優秀畢業生,編著各類鋼琴教材十二套,發表專業論文二十於部,為蓉城乃至整個周邊地區的鋼琴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次在學校強制安排的採訪中,記者問老魏,“魏老師,您為什麼從來不擔任鋼琴比賽的評委工作。” 老魏對著鏡頭忙擺手:“當不來當不來。” 學者當務實。 老魏是個純粹的人,他這輩子只想幹好一項事業,教好學生,用國家的栽培回報祖國。 老魏年輕的時候就是個暴脾氣,尤其反應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只要學生沒有完成他的要求,他就會發火。 教不嚴師之惰。 老魏不怕學生背地罵他,他不在乎。 曾經那一批批在他的高壓教學下的畢業生,如今已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開花散葉。 有的人開辦了自己的鋼琴教學機構,有的人成為了中小學裡的音樂老師,有的人出國歸來走進民辦大學成為了大學老師。 當然,有的人畢業之後就杳無音訊。 老魏不怕學生背地罵他,更不在乎有多少人還記得他這個大學老師。 老魏還有不到兩年就退休了,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站好最後這一班崗。 等退休之後他就可以安心的帶孫子嘍。 周圍的老同事都陸續搬走,不少人勸他也搬走。 可老魏不。 每每走在校園裡,看著一張張青澀的面孔他就開心。 老魏教了一輩子書,學生的笑臉他一輩子都看不夠。 老魏還有不到兩年退休,從教三十餘年,他只有一個遺憾。 有一個孩子,他沒教好。 一個從北方邊緣小城不遠千里來到蓉城求學的孩子。 打他第一眼見到這個孩子時,從對方的眼睛裡他就看到了。 這個孩子有靈性。 接著一聽,這天生就是塊學鋼琴的料。 沒有哪個老師不喜歡這種孩子,瞭解得知這孩子家庭條件很差之後,他更是動了惻隱之心。 不但在專業上對其照顧有加,在生活上更是盡到了超出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義務之外。 每逢節假日週末,他必定把這孩子邀至家中,燉魚燒肉,全當家人看待,就連她親生女兒有時都戲稱,“咱家這是要多口人了。” 大概是老魏有時候真把這孩子當半個兒看待了,所以對其要求自然更加嚴格。 別的孩子練三個小時,這孩子必須得練四個小時。 別的孩子允許節奏出現一點小問題,這孩子節奏不允許出現一點小問題。 不然就是打罵伺候。 孩子跟他學琴四年,在他的打罵下度過四年。 他最後悔的就是這孩子開畢業音樂會的時候,他當時因為學校裡謠傳的關於這孩子生活作風上的問題,氣的沒有去。 哪知一別就是三年。 他再沒有聽過這個孩子的音訊。 他不知道這個孩子這幾年在哪兒,過著怎樣的生活。 他時長在反思,如果當時自己別那麼嚴厲,後來會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果。 他還記得當時這個孩子第一次登門的時候,手裡拎著一箱牛奶。 就像此時此刻站在這裡,叫了聲“老師。” 七年就這麼一晃過去了。 魏三碗仔細的瞧著眼前這個孩子。 瘦了,頭髮短了,整個人幹練了,眼裡多了股從前沒有的精氣神,那股靈機彷彿也回來了。 好啊。 好啊。 魏三碗點點頭,像個年邁的老人盼回了多年未歸家的孩子,“進屋進屋,別站著了。” 賈明玉先進門,李安跟隨其後。 魏三碗這才注意到李安手裡的酒,第一時間他想到的是孩子是不遇到什麼難事了。 這時,一個繫著圍裙滿手沾著白麵的身影從廚房走出。 “師孃。” 李安下意識脫口叫道,對比腦海記憶中那張慈祥的面龐。 眼前的女人頭髮明顯焗過,烏黑髮亮,只是抬頭紋和眼角紋比前幾年又重了一些。 瞧清來人,梁蕙蘭意外中藏不住的驚喜。 她應聲,雙手在圍裙上抹了抹,“這孩子,來就來還拎什麼東西。”說著她看向賈明玉,“兩人快進屋坐會,中午咱包餃子吃。” “師孃我來幫你。” 賈明玉放下包,悄悄給李安使了個眼色,接著挽起梁蕙蘭進了廚房。 李安跟在老魏身後,仔細打量著這個他曾蹭了四年飯的房子。 一進客廳引入眼簾的書架上,泛黃的白牆邊,一列列樂譜安靜的豎立在那。 如果他沒記錯,第一排是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的作品集。 書架旁的那兩臺鋼琴。 左邊那臺棕色外立面、琴身陳舊頗有年代感的是一架老新海,老師的心頭寶。 右邊的是一臺黑色雅馬哈,也差不多也有二十年了吧,是他們來老師家上課用的琴。 一景一物,像是勾起了他沉在腦海深處的種種回憶。 他的目光不由被鋼琴上方的一排排照片所吸引。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