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彰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奇怪的盜墓賊屍體,踏墓,小彰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驗後,才把結果送來的。
當然三次化驗的結果,全都一模一樣。
關於盜墓賊的死因,只靠屍骨很難能夠發現什麼,不過倒能看出他們在死前並沒有受過重創,因為他們的骨骼上沒有任何遭創的痕跡。
至於屍骨發黑,化驗結果上倒是有說明,說是由於輕微碳化導致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在死前或是死後受過高溫灼燒,但是時間很短。
盜洞並不長,只有三米,除了第一具屍骨在洞口兒,其餘的都還算靠裡,盜洞最裡面是棺槨的北面,棺槨上有被翹的痕跡,只是並沒有撬開。
在把盜洞清理乾淨後,所有人都有幸去裡面走了一趟,這會兒盜洞裡已經沒有屍骨,銅錢和陶片也都清理了出去,不過一些痕跡還在。
洛宴站在盜洞口,一直在想一件事,清墓的盜洞裡怎麼會有很早以前的屍體?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教授們,不過教授們的困擾並不只這一個。
這次跟隊的三位教授,除了宋教授的頭銜要稍微低一些,其他二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在學術上有很高的建樹。
當然學術成就最離不開的就是實踐,這二位參與挖掘過的古墓,少說也有幾十個,實踐多了,經驗也就多了起來。
就是因為他們的經驗豐富,所以才在清墓裡發現了諸多常人發現不了的疑點,而他們之所以會爭論的如此激烈,則是因為對這些疑點的看法並不一致。
考古隊的負責人吳教授認為這條盜洞是清墓出現之後才出現的,王教授則認為這是一條七百年前的盜洞,宋教授和王教授觀點一致,他們是同一學派,會有一樣的觀點很正常。
幾位教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因為他們考慮事情的角度不同。
吳教授認為不會有人把墓修在盜洞上,古人是最講究風水的,這於情於理都不可能,當然這個解釋並不能說明盜墓賊的屍骨問題。
王教授和宋教授則是根據盜洞四壁的風化程度還有土壤的顏色得出的結論,盜洞幾乎不通風,二百年前的盜洞不會風化成這個樣子,考古和地質向來緊密相連,兩人雖不是這方面的權威,但也絕不是信口開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