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5章 :千古女皇(二十三),珠玉在側,秋水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雍王李賢接回洛陽兩年後,大臣催促聖人武則天立太子的聲浪又開始高了起來。理由是太子是國之根本,如今太子之位空缺了這麼久,這事情已經刻不容緩了。
按照常理來說,如今聖人的皇嗣是李旦,皇嗣又比雍王的等級高一些,再往上一點,就是儲君。武則天的意思是要立皇嗣李旦為太子。畢竟,李旦曾經當過七年的皇帝,雖然有名無實,可實在也沒有任何地方對不起母親,甚至母親想要帝位的時候,他也十分識時務地自動禪位。武則天向來十分喜歡這個兒子,雖然也曾一度疑心重重,要讓酷吏將這個當時唯一陪伴在她身邊的兒子處理掉,可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過去的時候,武則天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拿過來的江山要傳給兒子,心裡就十分暴躁。她想要武周王朝可以長長久久,於是動了要傳位為武家侄兒的念頭。一聽到說李旦要謀反,她聽到造反二字便是有殺錯無放過,即便那個是親兒子也不例外。只是在最後關頭的時候,那個姓安的異族少年以性命維護李旦,才讓她動容,喚醒了內心久違的溫情,所以李旦才逃過一劫。
可此一時彼一時,還政李唐是民心所向,武則天也決定了要傳位給兒子。
武則天得到御醫的保證,說雍王的癔症絕不會再犯,加上張氏兄弟力挺李賢,她是屬意要立李賢為太子的。可這話不能由她說出來,因為如今最名正言順的接班人應該是李旦才對。
武則天在決定太子的人選之前,又再次召見了吉頊。吉頊這些年來,都是武則天的心腹。身為酷吏集團的頭號人物,他雖然手段殘酷,可也沒有周興和來俊臣那樣招人恨,對底下的人也有約束,加之每次關鍵時刻,都是他出來站在武則天的角度說話,替她分析利弊。
武則天國事上十分信賴狄仁傑宋璟等人,可那些正統君子,在儲君的事情上,維護的是正統,可不是她的利益。因此這時候,吉頊的意見對她也極為重要。
“聖人若要立太子,皇嗣絕不是最佳人選。”
吉頊與武則天一同在皇城的花園中賞花,當武則天問他立太子之事時,他直言說道。
武則天“唔”了一聲,示意他繼續說。
吉頊:“如今朝廷大臣心中所希望的,不過是聖人能立兒子為太子,無論是皇嗣還是雍王,都是可以的。皇嗣和雍王相比較而言,似乎皇嗣的身份地位更合乎禮法。”
畢竟,李旦雖然無功,但也無過,並且為人溫文有禮,十分符合當下謙謙君子的形象。李賢昔日私藏甲冑的事情是被平反了,恢復了封號。可私藏甲冑此事,本就是與國家律法背道而馳的。
吉頊略頓,又跟武則天說道:“聖人可曾想過,皇嗣早兩年的時候曾經被人誣告謀反,若不是聖人及時趕到,或許已經釀成悲劇。這事情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指向是何人指使,但這幾年來,聖人的侄兒們與皇嗣等人卻是形同水火。”
其實吉頊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誣告李旦謀反的事情,很明顯是武氏兄弟所為,李旦再怎麼宅心仁厚,也不可能不對武家人懷恨在心。
誰有那樣大的胸懷,能不去跟一個要謀害自己性命的人計較呢?
即使如今不計較,不過也是因為武則天還活著,一旦武則天百年之後,李旦登基,武家的人沒有了武則天做後臺,武家人還能有活路嗎?
可李賢卻大不一樣,他不是大臣心中最順理成章的人選,不過是因為如今李旦是皇嗣,可他們也是願意擁護李賢的。而且按照立長的傳統,立李賢為太子也完全可行。
吉頊沉吟了下,又跟武則天說道:“聖人,雍王這些年來生活在巴州,這十多年來也不曾與朝廷中人來往,與聖人的孃家人更是無從結怨。對聖人而言,立雍王為太子更為合適。”
吉頊的話,說得充滿了私心。可對此刻的武則天而言,她需要的就是這種私心,是讓她能感覺到這些人是真正站在她的角度,為她的個人利益著想,而不是天天就跟她說什麼家國天下。
總之,不論是吉頊還是張氏兄弟,武則天都認為這些人是真真切切地站在她的角度想問題,原本就動了想立李賢為太子的武則天就這麼決定了。
可是真要立李賢為太子,也不能是那樣粗暴直接說立就立。
於是,武則天在一次也有不少大臣在場的非正式場合裡,狀似不經意地說了句想立皇嗣為太子。
皇嗣李旦原本端在手裡的酒杯“哐當”一聲掉了下來,眾人以為李旦那是高興的。誰知李旦誠惶誠恐地站了起來,然後跟母親說:“兒不敢當,長幼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