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隨意落子,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日午間適合出海的平潮時刻在午時六刻左右,也就是朱塬習慣計時方式的正午十二點半前後,朱塬來到城外,與海軍都督華高一起送走這一批由營海衛指揮僉事張億負責押送的糧船,時間已經過了下午一點。
何瑄把午飯送到了碼頭這邊,邀請華高一起簡單吃過午飯,朱塬才乘坐轎子返回城內。
剛剛到家,另外一位府裡的內侍提醒,來自福建漳州的古財主已經等候多時,記起是昨晚答應的事情,便吩咐把人帶到花園的明心堂。
何瑄帶著一個四十多歲的瘦臉短鬚中年進門時,朱塬正在明心堂西側的茶室內翻看輿圖。
漳州,無論是當下還是後來,似乎存在感都不是那麼強,更有趣的可能反而是它的兩個鄰居,北邊是泉州,當下的福建營海分司和泉州市舶司衙門所在,南邊,是大名鼎鼎的潮州。
“漳州漳浦縣古仲仁,拜見營海使大人。”
明顯帶了地方口音又能讓人聽懂的古怪腔調。
“起來吧。”
坐在桌邊的朱塬又瞄了眼輿圖,找到漳浦縣的位置,那是漳州臨海的一個縣,正要接著說什麼,何瑄捧了一份禮單送上。
朱塬翻開看了眼,笑道:“你倒是聰明。”
這份禮單,不僅只是一些地方特產,諸如果脯、茶葉之類,而且數量也都不多,每樣都在10斤以內。
已經起身地古仲仁恭敬立在旁邊,頷首道:“小的知大人清廉,但空手上門,總不是為客之道,些許土產,還望大人不要嫌棄。”
“那我就收下了,今晚嚐嚐,”朱塬把禮單重新遞迴給何瑄,又示意:“你也坐吧。”
何瑄收過禮單,注意到古仲仁表情為難,知道他不敢上前和自家大人坐在一張桌旁,搬了凳子過去,再捧上茶水,這才退出了屋子。
朱塬這才發覺在偏廳見客不太對勁,卻也沒有起身到外間的意思,再次看向桌上的輿圖,直接問道:“你們古家是做什麼的?”
古仲仁剛把茶水送到嘴邊啜了口,聞言連忙收起杯子,答道:“小人祖籍本在河北真定府,當年宋室南渡,家族跟隨一路南遷至漳州,後世代耕讀為生,直到如今。”
朱塬敏銳地抓住了‘耕讀’二字。
封建時代,能說出耕讀傳家的,其實都不算普通人。就像最有名的諸葛亮,說什麼‘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其實諸葛家哪怕在諸葛亮之前,也是傳承數百年的大族,即使說不上顯赫,也一點都不‘布衣’。
如果朱塬是這個時代的讀書人,肯定會順著古仲仁的話語,詳細追問古家祖宗都有哪些事蹟,當過什麼官,再緬懷一下當年那一段不堪的歷史。
可惜朱塬不是。
於是跟著問道:“耕讀的話,古家有多少土地?”
這……
古仲仁明顯怔了下,頓了頓,還是如實說道:“大略……三千七百餘頃。”
朱塬聞言,稍稍換算,37000畝土地,確實很‘躬耕’了,帶著笑,又追問:“應該還有其他產業吧?”
古仲仁更遲疑。
不過,想起匆匆離開漳州之前父親的交代,這改朝換代間隙最是兇險,福建又有陳友定之事,雖說已被清算過一次,但誰知還會不會有下次,恰好碰到這樣一個進獻胡姬結交新帝近臣的機會,無論如何都要把握住。
古仲仁也提前打聽過,這位年少的營海使,那‘送五百年國祚’的傳聞不說,只是這大半年來在明州的所作所為,就……實在讓人看不太懂。
只確認一點,是個能臣。
甚至,也完全配得上他傳出的那份名聲。
這樣一個人,相比那位前些日子抵達泉州各種心思很容易被人看穿的營海副使,顯然是更值得古家依附。
打定了主意,古仲仁很快確認對這位必須要完全坦誠,於是道:“回大人,除開田地,古家還從事藥材、茶葉和冶鐵等生意,後者因那朝廷政令,已經停下。另外,古家還有大小二十餘艘船隻,或捕魚或從商,可惜錯過爭取海貿牌照時機,正要全部改做漁船。”
朱塬聽古仲仁說完,笑道:“看來你訊息不夠靈通,這捕魚的生意,你們怕也做不了了,我上午剛讓他們擬寫禁令,今後不會再允許民間擅自從事海捕。”
本來穩重的古仲仁明顯沒想到,不由‘啊——’了一聲。
朝廷禁止民間擅自開礦,古家收益豐厚的冶鐵生意已經被迫停下,營海司啟動海貿牌照機制,因為觀望,沒能第一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