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4章:大海是塊田,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方邊患者,三字而已,曰‘良家子’;趙宋之所以積弱,金遼西夏無不可欺辱之,卒滅於蒙古者,亦三字而已,曰‘賊配軍’。
說起這次調兵,若只是壯丁,老朱一封詔令下去,短時間內聚攏百萬,問題都不會太大。
然而,正是這段話,讓老朱意識到絕對不能因為心急就這麼做。
壯丁和兵卒,畢竟是有區別的。
老朱可不想要百萬級別一衝就散的土雞瓦狗。
不僅如此,近日反覆斟酌這段話,老朱還舉一反三地想到了更多,雖然其中大部分措施還是需要將來徐徐圖之,最好先讓那孩子參謀一下,但,未來該怎麼做,他也有了一份逐漸明瞭的思路。
正思索著,侍臣來報,聞造求見。
不是讓去接人了嗎,怎麼這麼快又回了?
疑惑中,老朱讓人把聞造帶過來,聽聞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不願意回金陵,頓時生氣,當然不是生那孩子的氣,而是生華高等人的氣。
他年紀小,你們就不知道勸勸?!
好吧。
就是這麼偏心。
接過聞造這次帶來的唯一一份文稿,老朱一邊還想著,稍後要親自寫封信,再派個得力之人跟過去,一定要把那孩子帶回來。
拆開文稿,老朱看了眼標題,表情裡閃過一些古怪。
大海是塊田。
饒有興致地開始讀,讀著讀著,老朱的表情就逐漸收斂,最後轉為鄭重。
這篇文桉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小標題是‘海洋生態’。
基本是一次科學普及,其中還引入了一些全新的計量單位。
文中闡述,地球表面大約5億平方公里的面積,其中15億陸地,35億海洋。只佔三成的陸地,因為環境多變,適合耕種的面積又不足其中一成,但,大海卻不一樣。
佔有地球表面七成面積的海洋,淺則有數尺,深則三千丈,並且,構成了一塊超級廣袤的立體田地。
朱塬同時又以非常淺顯的文字引入了生物鏈的概念,介紹這塊超級立體田地中種種生物的生存之道。
最後結論則是,不說當下農業時代人類的生產力,哪怕到了工業時代前期,百年之內,海洋內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都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的。
這裡朱塬還再次給出了一個全新的重量單位,噸。
並暗示一個只有老朱能明白的知識點,不說其他,只是各類海鮮,每年的可捕撈極限,就在1億噸以上,換算成當下斤兩單位,大致相當於2000億斤。
若是畝產300斤的良田,想要產出同等數量的糧食,需要66億畝。而當下,整個中原地區,包括北方元廷控制區域,耕地總面積也才4億畝左右,且南北平均之後,糧食畝產也遠不到300斤。
因此可見大海出產之豐富。
隨後是第二部分,小標題是‘歷史趨勢’。
朱塬很直白地給出了一個結論。
以百年計,哪怕老朱按照‘經濟之學’將大明的生產與分配兩大體系做得再完善,都不可避免某些歷史趨勢。
第一個是人口的自然增長。
隨著天下重新安定,人口增長的速度將會不斷加快,不需百年,大明人口就能翻一翻,兩三百年之後,人口至少也是當下的四五倍。如果大明能夠順利進入工業時代,人口的增長只會更加快速,若不做出限制,將來某一天,達到十億都不是沒有可能。
這裡又是老朱能看懂的一個點。
老朱當然知道,幾百年後,這個國家的人口竟然可以膨脹到14億。
想要填飽如此巨量人口的肚子,需要多麼龐大的資源,可以想見。
這裡又牽扯到第二個必然的歷史趨勢,分配之道也無法扭轉的某些社會趨勢。
因此,只能專注生產。
於是來到第三個標題,名叫‘量變質變’。
這一段圍繞兩條曲線圖進行講解。
農業時代發展到鐵器廣泛應用階段,短期內,農業生產想要提升,只能透過笨拙的不斷進行更多開墾、不斷興修水利、不斷篩選推廣良種等措施進行,因此,糧食產量只能維持一種緩慢的量變級別增長。
如同文中相應一條角度平緩逐漸向上的增長曲線。
相比起來,同樣是農業時代,人類向大海進行索取的漁業生產,卻還處於幾乎類似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這從東南沿海最豐饒的舟山漁場每年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