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上善居,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按照面前的賬冊,從八月份做出玻璃到現在,五個月不到時間,上善居累計出貨量已經高達106萬斤。
這還是限制後的結果。
當初與喬旺商議,為了避免燒製玻璃太多導致價格下跌,必須控制產量,一年10萬斤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不過,今年是第一年,雖然不到半年時間,因為剛出爐的新鮮物事的熱賣,還是累計了大概10萬斤,也算一年的量。
再說價格。
主要分兩種。
第一種,粗製的玻璃製品,一兩價格大概在1兩1錢銀子左右,也就是1比11的物價比例。
這部分主要是批發。
總計106萬斤的銷量中,79萬斤都是如此,被大明內外的各方商人買走,基本會進行二次加工,做成各種更加精美的玻璃器皿。
因為相比燒製時,再次加工時的玻璃,需要溫度相對較低,因此,即使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破碎,也不會有大礙。
這部分批發玻璃,短短五個月不到時間,為上善居帶來了摺合1391萬兩白銀的進賬。
第二種,精製的玻璃製品。
這部分主要在金陵城內的上善居店鋪內銷售,幾個月下來,也賣出了29萬斤,價格相對較高,累計得銀692萬兩,相當於平均一兩玻璃合16兩白銀。
兩項綜合,玻璃銷售的總金額為2083萬兩。
不過,這還只是玻璃。
還有水晶。
相比玻璃,水晶生意就要小很多。
海州那邊的水晶礦藏儲量雖然很大,但,即使發明改進了各種加工器械,這年代,加工水晶還是頗為麻煩。
就像後世博物館裡的一些水晶器皿,往往都顯得很粗糙,遠沒有各種玉器精美,一大原因就在於,玉石要比水晶軟很多。
因此,朱塬本來是挺期待的,上善居方面,卻明顯不怎麼重視。
截止年底盤賬,上善居累計的水晶出貨量,只有3000斤,主要是水晶珠子、水晶牌子、水晶紐扣、水晶茶具、水晶文具等製成品,以及很少一部分品相極佳的水晶原石。
除此之外,其他,基本沒人買。
其實可以想象。
買了,還要加工,然而,問題也就在加工上。
太費事。
而且還是一次性的,加工好了,也不太可能再改換形狀,若是半途加工失敗,那更是完全損失。
因此,有那磨水晶的成本,還不如買一套玻璃製品,玻璃啊,現在多有面子。
結果就是現在。
大概3000斤的銷量,總計得銀19萬兩,平均不到4錢銀子一兩的價格,比玻璃差了很多。
總的來說,過往不到5個月時間,上善居累計營收摺合2102萬兩白銀。
然後,又是淨利潤。
除去人工、材料、稅費等等支出,這部分總計才196萬兩,得到的結果是,短短的小半年時間,上善居就賺了1906萬兩白銀。
淨賺!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稅費太低,以及,上善居的後臺足夠硬,沒人敢打什麼其他主意,只需要安安生生做自己的生意。
再說利潤分配。
之前的幾次調整後,上善居的股份,皇室佔有六成,營海司佔兩成,朱塬只留了一成,剩下一成……不算實股,只是分紅權,歸屬上善居背後各個作坊的所有員工。
賬冊上也提及了員工的總數字,包括管事、工匠和其他負責材料輸送的勞力,總計才671人。
為什麼說‘才’?
因為,營業額只有376萬兩的致用齋,直接員工數就達到了729人,比上善居還多。
當然了,如果說間接,肯定不能比。
致用齋在自身之外,基本只有工部那邊的炭筆作坊負責供應炭筆,其他原料採購,都不是特別的東西,不用太過於關聯。
然而,上善居方面,玻璃需要的三種核心原料,石英、灰鹼和石灰,還有確保爐火高溫的焦炭,這些……都是需要朝廷進行供應。
比如灰鹼,就是來自明州烘烤作坊的草木灰副產品。
還有焦炭,為了儘可能工藝保密,上善居已經籌建了自己的焦炭作坊,但想要焦炭,首先就要有煤炭,還要是上好的煤炭,這就不是自己能出產了。
因此,朱塬覺得,一成的員工分紅權,肯定是不能全給上善居那六七百人。否則,平均每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