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8章:補貼,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十部五校相關任命宣告第二天,奉天門左東閣的會議室內,大明中樞召開關於確定第一個‘三年計劃’的正式會議。

設想是朱塬提出,當然要參加。

說起來,自從老朱從汴梁返回,這件事也一直在醞釀,十部改革初步完成,老朱就想最近把詳細的第一個三年計劃敲定下來,以便落實各部執行。

這次只是第一次會議。

各種專案,初步確定之後,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研究,確認是否可行,設定計劃目標,組建執行團隊,如此種種。

因為對此事的重視,還有著將其作為未來百年甚至千年基本國策的想法,老朱特意喊了三位皇子前來旁聽。

會議在上午的己時整開始。

提前有所準備,諸如江淮運河,諸如土地測繪,諸如人口登記,諸如蒸汽機械,相應的專案,很快都拍板下來。

問題也有。

當下,眾人就在旁觀左相李善長和某個少年平章的小交鋒。

話題關於鋼鐵。

朱塬希望三年時間,大明的鋼鐵產量至少達到1000萬斤,也即朱塬推廣某個重量單位的1萬噸,甚至最好能達到相當於宋時巔峰的2萬噸。

左相當即提出了質疑:“平章,俺看你說那太平鐵礦儲量有10億噸,且不論此言真假,若用三年時間將前朝留下不足500萬斤之鋼鐵產量提升至2000萬斤,如此多鐵料,你打算用來作甚?”

左相這番話裡,在場從皇帝到群臣,都能發現一個小細節,左相堅持不用某人提出的‘噸’作為單位。

這算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表態。

長長的會議桌,老朱依舊單獨坐在上首,太子和兩位皇子在旁單獨擺了書桉,長桌兩側是中書省、御史臺、翰林院等一干中樞重臣,朱塬和李善長依舊一右一左坐在僅次於老朱的下首。

老李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朱塬也心平氣和:“左相,那日演示我就說過,蒸汽機械,需要鋼鐵來做,將來的火車、鐵路、船舶等等,也都需要大量的鋼鐵。”

“這俺沒忘,”李善長望著對面:“可平章也曾說,這些都非短期可能實現,三年2000萬斤,若是煉出來用不完,那鐵料可是會腐朽的,若是任由大批鐵料爛掉,諸多工匠心血,期間所耗錢糧,豈不都白白靡費了?”

“這是個問題,”朱塬想了下,示意下首一些的康茂才:“除了軍工所需,屯田也需要大批農具,這也是一個方向,我之前就說過。”

“用不完呵,”李善長依舊堅持:“俺著人算過,還是你給那數字,宋時至多一年2000萬斤,那是全民所耗,咱大明當下百廢待興,這廢久了,反是用不得任多。就說屯田,若是百萬屯卒,每人二斤鐵,不過只需200萬斤而已。”

“每人二斤……”

朱塬唸叨了一句。

第一感覺,太少。

不過,想想這可不是幾百年後家家都有拖拉機的那個時代。人均兩斤鐵料,足夠人手一把鋤頭一把鐵鍬。至於犁耬這些大件,遠不需要人手一套的程度。

就說元朝。

巔峰人口9000萬,巔峰鋼鐵產量,500萬斤。

人均摺合……

半兩!

好吧。

朱塬知道古代涉及此類數字的記載往往偏差很大,那就四捨五入,加一倍,算人均一兩。

嗯。

每人一個勺子用來挖地,那畫面想一想就很美妙。

你不亡國誰亡國?!

再說屯田這件事,剛剛已經有所討論。

計劃第一個三年的目標是組織100萬到200萬人,就像鋼鐵產量的1000萬到2000萬斤,因為沒經驗,都給了很大的彈性。

李善長這是取了鋼鐵上限和屯田下限,不過,即使反過來,200萬屯卒和1000萬斤鋼鐵,人均兩斤的話,再考慮大明其他方面用度,就算是取前元留下的500萬斤年產,再加上400萬斤屯田消耗,也都還會有100萬斤剩餘。

這不是小數目。

更何況,事情也不是這麼算的。

鋼鐵產量是每年都有,但,屯田消耗鋼鐵,這年代人仔細,一把鋤頭,可不會一年就磨沒了。當下鐵器,用個十年二十年,甚至,傳給下一代的,都不會少見。

這麼一想……元朝其實也不少。

只需要二十年,人均就能有二斤鐵。

好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佳男閨蜜

往事如歌

寒王縱寵,絕世嬌妃

孤山野鶴

軍旅:笑我學渣?我考入最牛軍校

李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