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祭祀是追憶先人,更是教育後人。
是要凝聚共識,統一想法,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偌大的華夏民族,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著一次次的祭祀,不斷凝聚起來的。
大傢伙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神明,共同的習俗,在某一日,同時祭祀某個神明……這不就是一家人了!
這就是文化,這就是骨子裡的烙印。
所以哪怕到了後世,拜關公、拜媽祖,依舊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放在古代,通訊手段這麼落後,訊息傳播又這麼慢,每到年節,都出來祭祀神明祖宗,更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所以說,對於古人的做法,要仔細想想,別急著鄙夷,更別急著更改什麼……不然弄巧成拙的機率會變得非常大。
徐景昌非常贊同祭祀的意義,但是祭祀誰,這就值得商討了。
現在大明需要祭祀的神仙還不少,大體上可以分為儒釋道三教體系。
其中儒家講究天、祖、聖,三個層次。
像皇帝每年都要祭天、祭地,就屬於這個範疇。
祖宗自然包括開國皇帝,有功的文臣武將,歷代的賢君名臣,均在其中。
聖也就是孔孟聖賢這種。
另外佛門和道門一些重要的神仙,也有祭祀。
比如說天妃媽祖,就是沿海百姓非常重要的一個神。
再有一些能夠通吃的厲害神仙,比如關羽,就是三教都要祭祀的。
可以說大明的祭祀範疇非常廣泛,也很豐富。
但正因為如此,卻失去了重點。
比如說像徐達這種,大明至關重要的開國功臣,他只能歸結到歷代賢臣名將裡面,最多在太廟有個位置。
至於到了民間,就沒啥影響力了。
反而是孔夫子,各地都有文廟,別的不說,科舉之前,都要拜一拜祖師爺,請求夫子庇護。
徐景昌說著,又看了看孔議,笑道:“孔公,我說這個不是要貶低聖賢,而是說一切以大明為主,你意下如何?”
孔議毫不遲疑道:“夫子豈能凌駕大明之上?不然的話,又讓人造謠什麼亂七八糟的會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