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調琴師,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擔心,這種事不會發生的。這條路我走過很多次了。”
正談話間,諾雷提著籃子回來了。他把籃子系在埃德加的馬鞍上,和樹蔭下的男人告了別,便吆喝著馬兒往前去了。埃德加跟在後面,也向那男人揮了揮手,不過對方毫無反應。
籃子裡的醃茶和香料散發出陣陣辛辣濃烈的味道。
上坡的路逐漸陡峭起來。原來路旁隨處可見的矮樹叢也漸漸被高大的樹木取代。隨著海拔不斷升高,山中的霧氣也越來越大。他們爬上了一個山嘴,上面佈滿了矮小潮溼的灌木叢,潮溼度和仰光附近的平原差不多。鳥兒掠過林間,歡快地鳴叫著。他們周圍,傳來一些大點兒的動物踩在落葉上發出的細微沙沙聲。
突然一聲響動。埃德加飛快掉轉馬頭。接著更響的一聲。越來越近的樹枝折斷的啪啪聲,什麼東西正飛快地穿過灌木叢。“諾雷,金妙,小心,有動靜。”埃德加勒馬立住。諾雷也聽見響動,勒馬慢下步子。聲音漸大。埃德加的目光搜尋著馬鞍四周,他想找到一把槍,或是一把刀。雖然他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武器。
聲音越來越近。“那是什麼?”他小聲問道。突然,一頭野豬從樹叢裡鑽了出來,從他們面前衝過小路,飛快扎進另一邊的樹叢裡。
“該死的野豬!”埃德加罵道。諾雷和金妙見狀大笑起來,吆喝著馬兒繼續趕路。埃德加也想付之一笑,但他驚魂未定,心臟仍在劇烈跳動著。他趕緊騎馬跟了上去。
斜坡愈發陡峭。在辛苦跋涉了幾個小時之後,道路突然中斷,樹林顯現出來。開闊的視野第一次出現在他們面前。景緻的突變讓埃德加驚歎不已。對面山上的峭壁陡直地聳立著,讓人感覺近在咫尺,好像使勁一躍,就能衝過去抓住峭壁上那佈滿青苔的樹幹。然而真正要到達對面,必須先穿過密不透風的叢林,下到谷底,再冒著危險攀上險峰。俯視山谷,濃郁繁茂的植物密佈,看不出有任何河流或住家的跡象。行至更高處,視野更開闊。遠處的另一個山谷,則呈現出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一塊塊狹窄的梯田沿著平緩的山坡順勢往下延伸。在谷底的水稻田裡,兩個身影正辛勤勞作著,田裡的水淹沒了他們的膝蓋,倒映著藍色的天空,連田裡的幼苗也被暈染了陽光的顏色。
看到埃德加凝神注視著田間的農民,金妙說道:“我第一次進撣山時,很驚訝這種地方居然有水稻生長。要知道曼德勒周圍的稻田這時候都還荒蕪著。這邊的高山攔住了從伊洛瓦底江盆地過來的雨雲,使得氣候很溼潤。就連在旱季,他們也有充足的雨水進行第二輪播種。”
“我以為這會兒是旱季。”
調琴師 第十一章(7)
“撣邦高原現在的確是旱季。已經連著幾年是大旱天氣了。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只有捱餓的份兒。實在活不下去了,他們便往低地這邊遷。高山擋住了雨雲,也把它們留在了那裡。雨到不了高原,那裡還會繼續幹旱下去。”
“下面這些農民也是撣邦人?”
“不,是另一個少數民族。”她用緬甸語問旁邊的諾雷後說:“他們是德昂族,就住在這山谷裡,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音樂。我有時也弄不清楚他們是屬於哪個部族的。這些山就像孤立的小島一樣,住著不同的部族。這些部族分開的時間越久,族人存在的差異就越大。這裡有德昂族、長頸族、德努族、撣族、勃歐族、佤族、克欽族、克倫族、克倫尼族。以上不過是一些較大的部族。”
“我從未……從未想到,會有這麼多的高山孤島。”
“安東尼?卡羅爾就是這樣稱呼它們的。他說這些山就像達爾文先生筆下的海島一樣,只不過這裡存在差異的是文化,而不是物種。他曾給大英帝國寫過一封關於這方面的信。”
“我不知道……”
“他們沒有告訴你關於卡羅爾的全部,他不止你知道的那樣。”於是她介紹了軍醫少校的研究領域、收藏愛好和與外界的通訊往來。每月他都會派人去曼德勒收信。來信者中不乏生物學家、物理學家,甚至化學家———化學一直是他的最愛。“一半的信件都是科學界寫給安東尼?卡羅爾的,剩下的一半則是音樂界寫給他的。”
“你幫忙處理這些事務?”
“也許能幫上一點兒。但他的學識太淵博了,我往往只是在一旁聽著。”
埃德加等她繼續解釋,可她已經轉身回到小路上去了。
馬兒繼續走著,天漸漸黑了下來。叢林暗處傳來各種奇怪的聲響———食腐動物掘食的簌簌聲,野狗淒厲的嗥叫聲,野鹿粗啞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