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2章 有生擒李超者,封開國侯,唐朝好地主,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軍陣前。
梁將在那裡罵的口乾舌燥,李超卻跟手下八位總管圍在一起看一幅地圖。
“南北六百里,東西一百里,全都是這樣的平原肥沃好地嗎?”
“嗯,差不多吧,有少量鹽鹼地、沙地,其餘的都是好地。”
“這些地都還是水澆地?”
“灌淤土、草甸土、鹽漬土、湖土、沙土,其中灌淤土和草甸土的熟土層很厚,起碼有三尺多深,甚至有不少達到五尺深,這類土壤的地,佔了這六百里平原的約八成。”
一片吸氣之聲。
尉遲老黑以前是打鐵匠出身,但也種過地的。而單雄信、程咬金、蘇定方几個更是大地主出身,對於土地可謂是相當的熟了。灌淤土和草甸土他們並不陌生,這種土也就是最適合耕種的土壤。
三到五尺深的熟土層,意味著什麼他們很清楚。這意味著,這是能稱的上為膏腴之地的上等沃土,插根筷子都能發芽了。
這樣的地,不論是種麥子還是種粟甚至是種稻種豆,都毫無問題。哪怕是最簡單的粗放式耕種,撒把種子下去不管,也都能有收成。
曾經的關中平原也是如此肥沃,但現在關中平原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他們沒想到,在西套,還有如此好的地。
八成的這種好地啊,簡直是一塊金子的地。
“這裡的光熱充足,天氣好,氣溫也好,種什麼長什麼。”李超也是嘆道。
“可我不是聽說這邊少雨乾旱嗎?沒雨水,沒種出好莊稼?”程咬金蹲在地上,看著地圖問李超。
“這裡確實比起關中平原要少雨多旱,但你也看到這裡到處都是青綠。雖然少雨多旱,可這裡能引黃河水啊,地下水也多。不論是挖渠引黃,還是打井取水,都是非常的方便。這裡的地,可都是水澆地啊。”李超解釋。
“水澆地?”
連將門出身的薛萬徹都不由的驚訝起來,沒辦法,水澆地這三個字太有份了。就算是關中平原,水澆地也是不多的。水澆地和坡地旱地,那是沒法比的。一塊水源充足的水澆地,其價格可能是同地方旱地的數倍之多,甚至能相差十倍都有可能,水澆地,那就是天字號地。
就產出,也是沒的比的。山坡旱地,缺水,打井取水都困難,天時好些還好也能有不少收穫,一旦遇旱少雨,可能就是顆粒無收,甚至連種子都要賠進去。
而水澆地,那是旱澇保收啊。
隨便種種,畝產兩三石那是不成問題。就如李超所說的一樣,這裡甚至能種植水稻。水稻對水的需求是巨大的,連水稻都能種,那還會缺少?
真正的水澆地啊,能把人羨慕的流口水。
黃河自西套的黑山峽入境,從石咀山頭道坎北的麻黃溝出境,由南至北縱橫全境,蜿蜒整整八百里。
有了這條黃河,使得西套其實又是一個八百里秦川,甚至黃河的水量是遠遠高於渭河涇流的,能提供更多的灌溉水源。
李超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那就是後世中國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也就是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的劃分線,此時還在西套的北面,比後世的那條線向北移了不少。
或者說,此時這條線還沒有從北面往南移那麼多。
在後世時,那條分界線的劃分,正好是沿著長城一線,也就是沿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一線,這條線就造就了牧區和農區的分隔界線。
而現在,這條線還不是在賀蘭山,還在更北面一些,這就使得西套平原的氣候並不是後世那種比較嚴重的半乾旱少雨氣候,而是還是比較溼潤,比較適合農業種植的氣候。
這裡的生態還不是那麼的脆弱,水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僅憑平原上遍佈的那些湖泊就能知道了。
從秦朝起,中原王朝不斷的向此地移民,進行開發墾荒,他們充分利用黃河的水資源,開挖引黃河水渠,秦渠、漢渠、光祿渠、七級渠、尚書渠、御史渠等等,許多渠道至今依然還保留著,還在使用。
“漢渠,灌田五萬餘畝。”
“薄骨律渠,灌田十餘萬畝。”
“御史渠,灌田二十餘萬畝。”
“光祿渠,灌田十餘萬畝。”
“特進渠,灌田六萬餘畝。”
......
李超每說一句,一群總管校尉們就驚呼一句,羅士信更是扳著指頭在那裡一個個的數,等李超報完,他驚呼,“灌區足有七十萬餘畝地,天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