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5章,唐朝好地主,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周有些猶豫,正旦大朝會後,他被皇帝召到宮中談話。回來後,就有些神思不定。

“其實你應當回去,我知道你有抱負,而現在正是你展現抱負的時機。在朝中,你有更寬闊的舞臺。”李超勸馬週迴朝堂,李世民找馬周談話,就是私下向馬周認了錯,並希望他回去。

皇帝給臣子認錯,哪怕是私下的,也是極其難得的事情。這個態度,讓馬周心亂。他心裡面,確實希望能在朝中,這並不是他多戀棧權力,而是一個書生的抱負。但凡讀書人總是這樣的,他們充滿著治國平天下,輔佐君王開創大業的夢想。

甚至充滿著改造君王的慾望。

之前李世民表現出來的蠻橫,傷了馬周的心。但現在皇帝認錯了,馬周心又活了。

“你不回去嗎?馬周問。

李超笑笑。

“最近重新翻看魏書,看看北魏歷史,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崔浩。”

崔浩,北魏著名能臣,也是李超妻子清河崔氏的祖上。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朝裡與王猛一樣並稱的兩位著名謀臣。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其母又是范陽盧氏女,他歷經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甚至北魏能夠統一北方,擊滅胡夏、北涼,大破柔然,都有他的汗馬功勞。

可最後,崔浩卻被太武帝滿門抄斬,死的無比的慘。

馬周當然知道崔浩。

崔浩死於國史之獄,這是公開的說法。太武帝讓崔浩主修北魏國史,就如當初李超主修了八部史書一樣。不一樣的是,李超修的都是前代的史,並沒修本朝史。崔浩修北魏國史,因為“暴揚國惡”,並且把《國史》刊刻在石碑上,任過往的行人品評,於是被人拓跋燾殺掉了。

“你覺得太武帝為何殺崔浩?”李超問。

馬周先看了看四周,他們現在李家的亭子裡,四周很開闊,僕人離的很遠。

“崔浩之死,不單純是國史的問題。崔浩其實一直是太武帝的重臣,甚至是心腹。許多事情,太武帝不方面直接出面做,便都是授意崔浩去做的。比如打壓太子,比如誅佛,再比如漢化等等。”

馬周對歷史很熟,對北魏國史也深有研究。

對於崔浩的死,有自己的看法。

這種看法較深刻,遠非普通的流傳說法。

“國史之獄,崔浩只是主修,實際修史的另有官員,可最後只有崔浩被滿門抄斬,其餘修史的官員甚至都沒處死。”李超嘆道,“其實崔浩之死,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原因,北魏太武帝的漢化改革所引發的反撲。當反撲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太武帝便只能犧牲了崔浩。太武帝后來,曾經發出過感嘆,崔浩可惜,悔之晚矣!”

李超今天跟馬周說崔浩,並不是單純的談歷史人物。

而是崔浩這個人,和李超很像。

北魏太武帝,是個有雄心的君主,和李世民很像。他在崔浩等謀臣武將的幫助下,統一北方。又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打擊佛教,發展國力,使得北魏空前強大。

不過他的這一系列改革,自然也引起了舊勢力的反撲,佛教勢力還有北魏的鮮卑貴族們,都在不斷的反撲,甚至他們還團結在了太子的下面,把太子扛做大旗反對。

最終,太武帝殺了崔浩。

雖然崔浩死後沒幾年,太子一黨被太武帝嚴厲打擊,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太子最後也氣鬱而死。

可當時圍繞著太武漢化改革的鬥爭是相當激烈的。

崔浩之死,表面是因為修國史的事情,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崔浩是改革的先鋒,是太武改革的重要謀臣,所以他一直是反撲勢力瞄準的靶子。

從某些方面來說,崔浩就是李超。

大唐這些年推行新政無數,涉及各個方面,李超在其中絕對是謀主。

大唐的貞觀新政,其改革的力度,不亞於太武的漢化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團也是強大的。

崔浩為什麼會死?

因為他是改革先鋒,改革的設計師,因此所有人都盯著他。當有大量的人以你為敵的時候,你犯的小錯,也會被大肆宣揚,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盯著。

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會被暴露,小錯也難以掩飾。

李世民確實幾次三番的又邀請李超回朝,尚書令的位置依然替他留著。

可李超堅決不受。

現階段,來自皇帝的猜忌可能極小,更大的還是來自那些改革中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佳男閨蜜

往事如歌

寒王縱寵,絕世嬌妃

孤山野鶴

軍旅:笑我學渣?我考入最牛軍校

李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