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60章,唐朝好地主,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麼說,如果徵十萬勞役,豈不是得需要十五年之久?”
淵太祚也不反駁。
“千里長城,豈能一日功畢?畢竟要靠他阻擋百萬唐軍,我認為徵發五十萬勞工,日夜搶修,三年內完成還是值得的。”
“可我們徵發五十萬勞工,對我高句麗影響巨大,不要放牧不要耕種了嗎?”
高句麗雖說是東北的霸主,經幾百年,但這幾百年也不是一直是強盛的,期間不但被中原的漢、魏、晉等吊打,甚至也被前燕、北齊等多次打的元氣大傷,甚至還曾敗於百濟、新羅之手,更別說被隋差點亡國。
高句麗幾百年間,也是幾易國都,都城數次被破,屢屢向中原稱臣求降,也是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再加上遼東環境惡劣,高句麗也是用兵不斷,導致其國內人口實際上也不過幾百萬人而已。
比起新羅、百濟、契丹、等諸部確實強些,可跟中原大唐是沒法比的。中原有五千萬人口,而高句麗連千萬人口都沒有。
徵召五十萬民夫,這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壓力。
“說說第二套長城修建方案。”高建武沉吟著道。
淵太祚接著講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是山城防禦組群,與第一套的山城聯聯線最大的區別,一個是連防線,一個是防禦組群。
高句麗的遼東,擁有許許多多的山城,有大型的也有中型的,還有一些小型山城。大型山城多分佈在遼河以東不甚遠的沿河一線,即在山區與平原的交接地帶。正因為周邊是平原,依靠農業發展,才能發展極大,容納大量人口等。
而中型山城,則多在離遼河較遠的較大河流的河谷孔道,位居第二線。
至於小型山城,則多分佈在大中型山城的周圍。
從東晉到唐初,高句麗佔據遼東二百餘年,漫長的控制期內,不斷的完善這些山城。到如今,北自扶余城,南至海,千里有餘。
淵太祚提出的第二套長城修建方案,其實就是按照現有的山城分佈情況,以大型山城為主,輔以中小型山城,讓它們之間互相配合,構成整個南北千里防線上的一個個的防禦組群。
在這個方案裡,不再是修城牆,而是修城堡。
填補現在防禦線上的空缺漏洞,增修城堡,重點打造遼東、扶余、安市、卑沙等幾個山城防禦組群。
“臣贊同這個方案。”乙支文德對第二個方案更滿意。
“在遼河東岸建長城,距山城太遠,不利退守。更何況,戰績從無必在邊界之理,而憑險固守才是上策。我們應當按這第二套方案,打造山城防禦群,重山城堡壘,而不是修更多的城牆。”
“我們應當南以安市城為主,北以新城為主,此皆險關難渡,交通要隘,為兵家必爭之地。固我們增修堡壘烽堠,以扼守此道。只要這幾條通往腹地的要道不失,再有遼東、扶余等大城堅守,則可保防線不失。”
乙支文德提出以新城、安市、遼東、扶余等九大山城為中心城,再以大黑山山城、石臺子山城等一些中等山城為衛城,然後與周邊的烽堠、堡寨相連,再增修一些土牆等,組成一個個的縱深山城防禦組群。
變單薄的防線,為更堅固的點狀防禦群。
九大山城防禦組群,再依託後面那連綿的群山和河流,就構成整個千里防線。
“大王,如果採用第二套方案,我們無須修長里長城,而只要圍繞九大山城,增修一些堡壘烽堠土牆就好。臣以為,這個方案,只需要二十萬勞役,五年可成。”
“如果再駐防二十萬大軍,則唐軍就算揮師百萬來攻,我高句麗亦無憂也。”
二十萬人,五年可成,這比剛成三十萬人,五年可成,節省了許多勞工。
淵太祚笑道,“乙支將軍選第二套方案,老臣也願意支援。不過我以為,修築堡壘得加快,誰也不知道唐人什麼時候就攻來了。我們可以徵召三十萬民夫,加快點進度,爭取在三年內完工。至於駐軍數量,我認為還應當加強一些,二十萬不夠,應當駐防三十萬。”
“莫離支,我們哪來的三十萬大軍?”乙支文德道。
高句麗的軍制,有點部落兵制的味道,基本上也是抽選部分編入軍中,平時閒時受訓,然後戰時徵召。若有需要,也會全國動員,全民皆兵。
高句麗若是全面動員,三五十萬兵還是可以湊起來的,但要是弄出三十萬軍隊常駐邊境,那高句麗肯定是支撐不起的。
“臣建議,九大城,平時常駐兵五千,由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