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5部分,揚鞭喚,炒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呼延喚推脫不來,未免有些遺憾。私下談及此事,眾人分為三派。一派表示理解,想呼延喚必有要事纏身,無法與會,以呼延守信、蕭賽紅、王金蓮、鐵葉梅等人為首;一派頗有微詞,說呼延喚妄自尊大,目無長輩,這般行為十分不妥,以馬花蕊、齊美蓉兩女為首;另一派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自是呼延守勇和一眾小輩。
穆桂英、高錦等人聽說呼延氏即將建造規模龐大的金鞭城,皆表示祝賀,約定將來前去齊平山一會,宴席結束,互道平安,就此分別。呼延氏族人休整一夜,次日清晨離開沖霄山莊,往齊平山而去。呼延登渡過黃河便告別眾人,獨自迴歸天痕基地。呼延瑞珠與呼延綵鸞百般不願離京,眾多小輩弟子也有同樣想法,怎奈長輩之令不得不從,只好乖乖隨行,暗自決定以後抽空便來京城耍子。
呼延氏離京三日後,呼延喚尚未解除病痛,又傳來不利訊息:開封府尹包拯懷疑躍馬城武裝實力具有威脅,欲對揚鞭會進行大規模搜查整頓。
密室中的呼延喚得知此訊,料想六合門已然出牌,當即做出部署,命手下配合官府行事,同時繼續轉移實力至天痕基地。只分心對付這幾件小事,少不了又吐了許多的血。。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三集 亂象 第十一章 變局京城
朝廷亂象漸起,近日來圍繞一件大事,文武百官鬥得不可開交。而核心人物便是當朝樞密使狄青。
五代時期武人當政,兵變頻仍,大宋引以為戒,極力壓低武將地位,將揚文抑武定為國策。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削弱禁軍將領實權,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後甚至發展到將帥必須按照朝廷釋出陣圖作戰的荒唐地步。當年的呼延丕顯,如今的狄青,均不幸陷入這一漩渦,官位越高、權勢越大、越成為文官猜忌的物件。呼延丕顯乃狂傲之徒,從不將文武百官放在眼裡,難免得罪不少人,奈何他權威過大,群臣震懾,誰也不敢強出頭,最後仁宗只好親自出手將他除去。狄青遠不及呼延丕顯強勢,群臣便無顧忌,紛紛出言進柬,要求朝廷罷免他樞密使之職。
狄青在戰場上是所向披靡的無敵神將,生活中卻十分謙和低調。他出身貧賤,曾有人為他牽強拉扯宗門血統,說他是唐代名臣狄仁傑後代——此乃文人間常有之舉,認一個同姓名人,日後升官揚名更有助益——狄青卻不以為然,絕不改換門庭亂認祖宗。他臉上刻有低階兵士的刺字,“面涅將軍”之名因此而來,自他大敗儂智高升任樞密副使後,包括仁宗在內的許多人都曾勸他用藥水抹去刺字,求個光鮮臉面,他卻說這刺字可鼓舞手下兵將士氣,至今仍不抹除,一個絕世美男終日頂著刺字見人。
狄青為人甚好,因不善交際,自出任樞密使以來一直謹慎小心,不願得罪任何人,以免涉及派系鬥爭。可惜文官素喜拉幫結派,狄青之才僅限於戰場軍營,一旦回京任職便不得不陷入錯綜複雜的黨派關係中,他視龐籍為老師,乃是感激龐籍當年對他的提攜之恩,但在朝中大臣眼裡,他便自然而然加入了龐籍派系,而龐籍在朝中名聲不佳,政敵頗多,狄青又無可避免地為自己樹立許多敵人,包括軍界影響力頗大的三大家族在內。多年來狄青不斷向眾人示好,皆不見功效,正是受龐籍所累。
此次群臣齊向狄青發難,除去有人暗中指使不論,其實也是長久積壓的疑慮。當年儂智高作亂,狄青受命於國家危難之時,率兵南下前便有大臣告誡“武人不可獨任”,建議派宦官監軍,不令狄青獨掌大權,後情勢危急,才止息風波,匆匆南下。大軍凱旋而歸,狄青居功至偉,榮任樞密使。臣僚百官卻反對聲大起,甚至有官員以罷官為要挾苦勸仁宗,種種不安與猜疑難以抑止,皆怕狄青成為第二個呼延丕顯,從此便是朝中所有文官的惡夢。所幸仁宗不為所動,執意封賞狄青,群臣百般無奈,只好眼睜睜看著狄青成為軍界第一高官。
幾年下來,狄青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從未得罪任何官員,更為大宋軍隊建樹良多,怎奈朝中謠言絲毫不減,反愈演愈烈。他慎密寡言、嚴於律己,行師先正隊伍,明賞罰,與士卒同飢寒,尤喜推功於手下,種種訊息外傳,百姓對他大有好感,民間聲譽極佳。但這也成為群臣攻擊的理由,說他廣得民心,若心存異志,將對朝廷極其不利。今年初仁宗生了一場大病,康復時有臣子上書暗指狄青為仁宗身畔最大的威脅。不久前歐陽修上書請罷狄青,實無有效罪證可言,居然將上半年京城一場洪澇水災歸罪於狄青,說這場大水是老天顯兆,暗示狄青對大宋有所圖謀。時至如今,狄青的任何舉動皆成了群臣口中的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