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6部分,青帝,點絳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事非我所長;能否取之;不便妄言。”荀一絲不苟說著。
喝了幾杯;戲志才問:“去年春時我在荊北病重;曾以後事託付文若;讓你轉交主公;這封信還在否?”
“在。”荀一排規整的書架上找到一封帛書;遞還給他;時隔一年;錦袋封口完好無缺:“聽聞主公親自趕去荊北救治;必不需要了;等你回來親自轉交就是。”
戲志才捏著這隻錦袋;笑了笑:“荀公果是忠實君子;不過現在這信卻是無用了。”
說著取出帛書置在火盆中。
荀不以為意。
荀攸卻意識到什麼;目光一閃:“這時無用;你當初交代可是與太后有關
戲志才搖頭:“你猜對了一半。”
至交好友之間;又都是極聰明;荀想到也不掩著藏著;嘿黑一笑出聲:“天子?”
戲志才就不再回答;又說起一些閒話;看著荀:“若主公迎的是天子……我說的不是少帝;不是獻帝;甚至不是現在洛陽不知哪裡找來的宗室;而是說天子;荀公以為如何?”
荀沉吟良久;才緩緩說:“自是以天子為尊。”
“君不畏死乎?”
“謀國者不暇謀身;若是迎立而又篡。”荀皺眉想了想;嘆一口氣:“失信於天;族運跌宕;將來死的是子子孫孫了。”
戲志才笑笑不言;當初的這封密信中;自己對主公兩道建議;一是絕不要迎天子;二是局勢壞到非迎不可;他日請誅荀。
人人都有自身道路理念;出類拔萃者的更是理念堅定;不輕易為外物所動搖;哪怕友情也不能阻止。
戲志才當初病重自忖無幸;唯一留的一線生機就是將信託由荀轉交;選擇權留在荀自己手上。
但這信;似從未被啟封過?
帛書在火盆中化燼;絲質的質料燃燒後;散發一種焦糊味;氣氛一時肅然;荀攸當即笑著:“你這傢伙卻是奢侈啊”
“呵;主公興辦了六十三家造紙坊;普及造紙術;怕什麼……”戲志才這樣說著;三人都笑起來。
“主公不忘文事;以潁川郡曾被流寇攻破、書卷散佚為由向各家求閱私人藏書;此舉實是效仿光武舊事……”
這個舉動是有時代特徵。
東漢地方學風遠勝前代;別說還真的不少有名的藏書館;中原薈萃之地更是聚集了天下書藏;當這時造紙術並不普及;大多數書卷還是竹策捲筒形式;都是各家門閥才建的起。
書的豐富程度和教育息息相關;官學、漢代私學也遍佈中原各地;尤其潁川最盛時;許多名士大儒都設館授徒;主要以法律、經學為主;間或傳授政治經驗;這是延續漢武帝以來外儒內法的傳統。
像是“潁川四長”之首的陳宴以寬厚長者而聞名;以尊重態度勸諭感化“樑上君子”的典故便是出於他;可惜主公來潁川晚了兩年;沒機會見到;在四年前陳宴去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可見整個階層的學風。
兩年間;豫州各地紛紛將書卷轉錄在輕便的白紙上;這紙是官府免費提供;條件只有一樣——順手多抄一份副本;轉獻許昌興建的大圖書館。
至開春破曹奪回豫東後;這獻書活動達到高峰;許昌藏書破十萬卷;據說達到了洛陽的三分之一。
這時天下大亂;能不破壞書籍都是少見;地上人更不在乎下土的文化儲存;堅持擴大書藏的只有劉備一家。
原本觀望的門閥也是心動;認為劉備文武並重;英氣和雄氣兼有;堪稱當世英雄;有三興漢室之氣象。
荀、荀攸在去年時投靠只是一個風向標;真正引人歸服的還是文明洪流之下的無形氣運。
圍繞著這事也聊了幾句;但戲志才一向藐視門閥;就對二荀等少數人看的入眼:“說起來;近來不聞棗大人的音信;屯田的事;他做的如何了?”
這說的是去年隨荀一起投效的棗祗;潁川陽翟名士。
在葉青支援下;他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把招募到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這事一開始就被大部分根基於土地佃民的豪強敵視;卻在葉青強硬手段下推行開來。
潁川方面在對朝廷的上表;和釋出的州榜中都聲稱:“安定國家的根本大計;在於強兵足食。過去秦國的執政者由於重視了農業生產而統一了全國;漢武帝因實行了屯田政策而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