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1部分,撿寶生涯,閒來一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專家稱,“善意取得”的情況讓界定流失在外文物“非法”與否變得複雜起來。每一件文物都有其複雜的經歷。它們很可能是幾經轉手、透過合法途徑如在合法正式的交易市場上出售。如今持有流失在外文物的,大多屬於“善意第三人”,而不是最初掠奪、盜竊文物的當事者。比如,我們至今對美國多家博物館中大量的圓明園流失文物沒辦法。
隨著文物糾紛成為不少國家的困擾,確有涉及追索文物的國際公約應運而生。這些公約規定,因戰爭、走私等非法進出口原因而被掠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
但是,這些國際公約均沒有“強行法”的地位,大量流失文物的歸還得不到直接、有效的法律支援,這導致依據公約追討流失文物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諸多困難。
一方面,公約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過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掠奪的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內。另一方面,條約僅在締約國之間產生約束力,只有當事國加入了公約,才能受其約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較多的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均非締約國。但是,這些國際公約均沒有“強行法”的地位,大量流失文物的歸還得不到直接、有效的法律支援,這導致依據公約追討流失文物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諸多困難。
一方面,公約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過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掠奪的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內。另一方面,條約僅在締約國之間產生約束力,只有當事國加入了公約,才能受其約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較多的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均非締約國。
瞭解了這些困難點,孟子濤當即問道:“師傅,國家是不是準備行動,討回這些流失文物了?”
(20/62)
第六百九十四章 柴窯風聲
鄭安志擺擺手道:“你有你的事情,哪能一天到晚讓你加入這人組織,那個組織,那還不忙死。只不過是,我得知半個月之後,在英國有一個小型私拍,會有一件柴窯出現,你幫我去看一下,如果是真品,那就把它買下來。”
“您說的是周世宗的柴窯?”孟子濤十分驚訝。
柴窯,目前為止一個有名無實的名詞,成為千古之謎,無人能解。據說為後周世宗柴榮創設的柴窯,但在當時並無任何記載,那怕片言隻語均不見。
最早的文獻記載見宋人歐陽修,及至明清至民國文獻多以曹昭的簡單記為範並加以發揮。
比如,清代梁同書在其所撰的《古窯器考》中記曰:“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雲***這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雖然也有人試圖解開謎底,但終因苦於無實物的對照,多屬一家之言,一己之見。
按迄今多數研究者都否定其存在,但少數學者認為柴窯是宋人所說的湖田窯青白瓷精品,該意見漸被一般人接受。也有人認為可能是中原的影青瓷。而認為是越窯青瓷精品者,一般引文獻《談薈》為據。
另外,也有說柴窯瓷即是秘色瓷,但因為法門寺出土了秘色瓷,因此這一說法被排除了。
不管怎麼說,現在對柴窯的認知還處於混亂之中,到底有沒有柴窯也不能肯定,正因為這樣,孟子濤才會驚訝,因為師傅既然這麼說,應該是能夠證實有柴窯存在的,但為什麼自己沒有聽說過呢?
鄭安志說道:“先前有考古隊員發現過一些特別的瓷片,符合古書上對柴窯記載,又做了科學鑑定,可以肯定是五代時期的,被認為應該是柴窯瓷,但因為並沒有發現整器,而且瓷片也很少,所以並沒有發表。”
說著,他指了一下桌上的一隻小盒子:“東西就在裡面,你看一下。”
孟子濤開啟盒子,只見裡面是一塊天青釉的瓷片,他拿到手中仔細觀察,從這片瓷片所表現的特點來看,它符合黃土胎,胎薄,釉面光亮細美,天青色,滿布較大的細紋等柴窯所具有的特點。
他又輕輕敲擊瓷片,發現敲擊聲如磬,這說明柴窯胎體堅緻,燒結溫度比較高,另外,在高倍放大鏡下能看出柴窯的釉裡面含有紅藍寶石一類礦物質顆粒,釉面平滑,沒有汝窯那樣的桔皮紋,發出的是寶石一樣的明亮光澤。
在40倍放大鏡下,瓷片上見不到氣泡,而100倍可見零星小氣泡同,老的開片兩邊都已鈣化還有不少無色開片,說明在千年漫長的時間裡,開片是在不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