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終極刺殺,樂樂陶陶,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注著戰局的進展。他明白,這場戰爭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他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壓力,而埃及也將再一次蒙受恥辱。所幸的是,在戰爭的前幾天,戰事一切順利,以軍損失慘重,埃及成功地收回了蘇伊士運河東岸。
10月11日,埃及大規模裝甲部隊挺進西奈半島。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以色列軍隊回過神來,開始展開反擊,埃及軍隊的猛烈攻勢被扼制。10月14日,戰局發生逆轉,以色列軍隊先是突破敘利亞軍隊的防線,攻入大馬士革的近郊,隨後又在蘇伊士運河上架起4座浮橋,強行突入埃及,並很快就攻打到離首都開羅只有100多公里的地方。
此時,美蘇開始干預這場戰爭。10月22日,在美蘇間的談判結束後,聯合國透過了停火協議,下令以色列和埃及間的戰鬥立刻結束。於是,埃以雙方開始停止軍事敵對行動,並坐到了談判桌前。1974年1月18日,雙方最終簽署了停火協議。根據協議,埃及從此以後將收回整條蘇伊士運河的管理權,蘇伊士運河至此回到了埃及的懷抱。
從戰爭到最後簽署停火協議,歷時3個多月,埃及和以色列在戰爭中互有損失。但對於薩達特來說,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是他向埃及人和國際社會交出的一份成績不錯的答卷,他證明了自己和埃及的能力。
十月戰爭讓埃及和薩達特受益匪淺,埃及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世界的核心,薩達特則成為其他*國家領導人的榜樣。薩達特從十月戰爭結束後便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個*國家之間,說服原本支援以色列的國家繼續對以色列進行石油禁運,並同意參加由美國和蘇聯組織的日內瓦和平會議,直面中東。
這場戰爭讓埃及揚眉吐氣,薩達特開始在*世界指手畫腳,試圖讓一些激進派贊同與美國修好來逼以色列讓步。但薩達特這次過於自信了,他的理論不但沒有得到激進派的認可,反而讓他們開始疏遠自己。
但薩達特不為所動,依然按自己既定的方針行事。1974年,埃及恢復了同美國的外交關係。3年之後,薩達特又公開宣佈,為了和平他願意主動到以色列進行訪問。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無法想象這個當年想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的人竟然會說出這種話來,尤其是當以色列總理貝京邀請薩達特訪問以色列時,他竟然真的如約而往,那一時刻所有*人都認為薩達特瘋了。
埃及與以色列的這次歷史性會面,就像一個夢境一樣讓人不敢相信,就連前去機場迎接的以色列軍政要員都覺得難以置信。但不管怎樣,薩達特的這次訪問十分成功,他在當地進行的講話更是感動了很多以色列人。薩達特沒有瘋,正如他的一名助手所說:“此人如果不是瘋子,那他就是真正的偉人。”薩達特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人,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步棋會走哪兒。
薩達特:贖罪日的刺殺(7)
薩達特對以色列的訪問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美國是反應最激烈的一個。卡特總統為此邀請薩達特和貝京到戴維營談判,薩達特和貝京達成共識,一個新的和平條約就此誕生。薩達特這次的行動得到了大多數埃及人民的認可和支援,因為他畢竟讓埃以之間30年的戰爭平息了。
1979年3月,《埃以和約》在美國白宮簽字生效,薩達特和貝京兩位國家領袖聯手結束了一場戰亂。由於埃以兩國握手言和,中東地區的和平程序得以添磚加瓦,為此薩達特和貝京一起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可惜的是,薩達特的所有努力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肯定,反而遭到了這些國家的共同制裁。對他們來說,對以色列的恨是不可能透過一個和約就消除的,更何況薩達特與以色列簽訂和約的時候並沒有徵得他們的同意,這讓*世界的領袖們十分生氣。
其實,除了其他*國家對薩達特心懷不滿外,還有埃及國內的原教旨主義者。當初伊朗國王巴列維被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趕下政壇在外逃亡的時候,薩達特曾經收留過巴列維。這個舉動得罪了伊朗,也得罪了埃及國內崇拜霍梅尼的原教旨主義者。而如今薩達特與美國和以色列的修好,在他們看來更加不可容忍。於是,許許多多針對薩達特的暗殺計劃便由此誕生了。
四 “一串葡萄”
薩達特很自信,也十分勇敢,這點無可厚非。但是,他的這些優點在政壇上的過分發揮,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薩達特自信地以為他能夠解決以色列問題,因此他不顧其他國家的感受,單獨跟以色列達成和平協定。他沒有想到,這個決定引發了*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