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棉花糖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5章 美食專欄的誕生,大宋小吏。,拉棉花糖的兔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古代資訊傳播需要一定時間,大約過了五六日,便開始有人上門找鄭蘋了,人數還漸漸變多,鄭蘋每日都在和老相識敘舊。

很多孩子當年分別的時候,年紀並不大,直接或者間接看到訊息後,他們心中又新奇又激動。雖說多年不見,當年的事情記得不多,然而見面後大家還是會哭得稀里嘩啦。

雲雁回所幸組織了一次聚會,將目前找上來的人都約到一家酒樓。

見面之後的場景確實感人,提及往事,眾人無不潸然淚下。

李澤雲跟在旁邊記錄,也著實跟著哭了幾場。

雲雁回看到李澤雲老哭,都麻木了,從懷裡摸出來帕子,遞給他擦眼淚。沒辦法,李澤雲自己那條早就擦得不能用了。

“嗚嗚……”李澤雲擦了眼淚,說道,“先生,這幾日我回去,我娘子都奇怪了,為什麼我的眼睛都是腫的。”

李澤雲的妻子一開始都不敢問,還以為他工作上受什麼委屈了呢,怕問出來傷他自尊心。

“哈哈,看了你報道的人哭得和你也是一樣一樣的啊。”雲雁回笑道。

李澤雲這幾日刊登了三篇關於此事的報道,還有一篇是關於尋找米糕的後續報道。

這個主編本來沒叫他做,可是他那日實在大受感觸,回去後刷刷寫了一篇報道出來,情真意切,遞上去後,主編當即排版,決定用上去。

主編覺得,他們《東京日報》作為大宋第一也是唯一的官方媒體,不止要站在高處反映社會現象,也應該著眼於這些小細節,這同樣展現了大宋民風。

結果是,這篇報道登出來的確大受歡迎,叫許多人感觸頗深,賺了不少眼淚。雲雁回從李澤雲處得知了反響,起初有些驚訝,隨即也明白過來。

這個時代的人侷限於生活水平,更為“多愁善感”,因為他們的交往與現代人不同,他們的離別更與現代人不同。

所以,文中描寫的那種“思念”,每個人都感同身受,有過類似的體驗,這個題材就很接地氣了。

再加上《東京日報》發揮的神奇作用,大家看到,透過一張刊登在報紙上的訊息,聯絡起兩個數十年未曾謀面,甚至當年也不過是顧客與攤販關係的人,實現一個微不足道卻又難以實現的願望……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場美妙的奇蹟。

薄薄的紙張,卻可以朝著天下發聲,承載起人心中的願景與幸福,可以說,這非但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小故事,更是一場無比成功的營銷,充分體現了《東京日報》的影響力,再度拔高其地位。

好多人看到了報道後,對這個故事感興趣,他們有的人去探望範氏老人,有的還向他請教如何製作能夠讓人銘記那麼久的米糕。

緊接著,慈幼莊尋人的後續報道也出來了,失散多年的夥伴久別重逢,這就更為吸引人了。那麼久沒見面的大家,竟然因為一條啟事而重聚了。

——聽說還有人早已搬去外地,雖然不看報紙,但是當地有人是忠實讀者,看到後向其他人提起此事,便叫他知道了。雖然此人未能親到,但是捎了信到啟事留的地址呢。

先時還在觀望的人,紛紛找上《東京日報》,希望出資刊登各類啟事。

他們都有想要找的人、物,有的人如同鄭蘋一樣,想尋找多年前失散的朋友,有的人像傅雲灃一般,對某樣已不在的食物念念不忘,還有的人甚至登出線索,聲稱多年前丟過一個孩子,身上某處有某樣的胎記,萬一這個孩子能看到呢?

李澤雲因為那幾篇報道,名氣漸長,好多人還說,最喜歡他寫的米糕新聞。他娘子看到新聞後也哭了一場是,隨即才反應過來她丈夫為什麼每天紅著眼睛回來。

李澤雲一邊擦眼淚一邊說:“先生,我們主編說,考慮開一個專欄,專門報道那些比較有意思的尋人尋物後續。”

“這是個好事呀,他是不是叫你來主筆?”雲雁回笑著道。

“您猜到了?是的啊,”李澤雲又想哭又想笑,“我在怕呢,您說,我日後要是老做這些,眼睛還能不能好了。”

“那我再給你指點一個方向吧。”雲雁回一本正經地說。

李澤雲撓撓頭,“什麼方向啊?”

雲雁回:“聽說你新聞見報後,很多人跑去找範老,有學藝的,也有高價想求嘗一嘗那米糕的。我也看了一下報道,我覺得除了其中承載感情加成之外,也是因為你將那米糕描寫了一番,寫得還不錯……”

李澤雲隱隱覺得自己摸到了什麼,“您是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轉生成猛禽後我啥都吃

塔黃花開

是貓逼我辭職的

花彩雀鶯

首長九代單傳,我一胎六寶打破了

最愛燒洋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