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棉花糖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1章 名動東京,大宋小吏。,拉棉花糖的兔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汴京百姓來說,這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年。日子還是一樣的過,只是多了一個絕佳的遊樂去處。

蒲關澤的開放,本就是一件萬眾盼望的事情。而短短時間內,這裡面的一切,口碑都發酵了。

無論是花田、兒童樂園、風情美食街還是與眾不同的廁所,很多專案都飽受追捧。

在開幕式上演出過,併成為固定節目的那些表演,其品質也是口口相傳。

其中最為出色的,無疑是史上第一部汴戲《望情魚》。其新穎的形式,精緻的舞美,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耳目一新都不足以形容了,俘虜人心?不在話下!

在東京,要成名需要多久?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一天。

看過開幕式回來的觀眾,把整場演出誇到了天上,沒有哪怕一個差評。對於《望情魚》,他們更是不吝讚美之詞。

這麼眾口一致的好評,讓那些本就有所期待卻沒能去成的人,更為盼望了。

《東京日報》收到了為數眾多的劇評,實際上他們的記者也花費了很多筆墨,來描述這部戲曲,稱之為必須要去現場一睹為快的節目之首。

還因為陸續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的要求,後來《東京日報》還找孔寄合作,做了一個專版。包含了作者、主演訪談,精彩唱詞節選,主演資料,演出計劃等等。

這些,都是汴京人急切想要知道的東西。

要說開幕式當天,雲雁回最無語的就是,最後他發現《望情魚》裡塞了軟廣,這可是要流傳千古的啊,就這麼塞了廣告……

而且,就算禾花魚再風雅,把女主角設定成這品種,也有點太神奇了吧?

此前雲雁回是真沒發現,後來他還以為,應該不會有很多人發現。

然而,事實上是即便有的人沒想到,也被《東京日報》上的劇評給科普了!

於是,蒲關澤的開業,居然直接導致大相國寺也繁忙起來了。

——距離禾花魚的豐收只有兩三個月了,預訂的人數比以往要增長了很多!

更誇張的是,居然還有人跑來買沒成熟的魚苗。

大相國寺的僧人都哭笑不得了,他們自然是不能賣的。但是看那些人執著的樣子,也不由得加強了巡邏……

市面上居然還出現了仿冒的禾花魚,以往雖然也有仿冒的,但多是在禾花魚豐收時節,現在,那些騙子等不了了,直接拿普通的深色鯉魚,稱是禾花魚。

又或是插上一塊牌子,直接稱其“望情魚”了。

很多人都去買“禾花魚”,買了之後放生,或者是養在自家庭院池塘中。講究一點的,居然養在水景缸裡……

不過那些魚根本不是正宗禾花魚,真正的禾花魚正當時也不過一個巴掌那麼大,這些假的禾花魚能養到好幾斤,怎麼會是他們心目中纖細苗條的何麗姝呢?

更別提這些人還發展到,專門跑到酒樓去,搶買下別人要宰殺下鍋的魚……

《望情魚》越是紅火,這魚市就越是火熱,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退熱。

禾花魚的名聲,也可以說是再上一層樓,人設,或者說魚設豐富了起來,本是一種美食,但是後來竟成了痴情象徵被文人騷客們用典。

大相國寺也就罷了,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孔寄和他的孔家班。

在此之前,孔寄只是一個從外地來汴京闖蕩的書會先生,他的孔家班裡,也盡是些沒有名氣的藝人。

但從蒲關澤一夜後,《望情魚》火爆汴京,孔家班因汴戲迅速成名。

原定是每週一次的演出,因為觀眾們的熱烈要求,不得不增加了場次。

這本就是一出值得細細品味的戲曲,很多觀眾來看了一次,又來看第二次,第三次……

如今,孔家班的人,儼然一躍成了汴京民間藝人中頂尖的大腕兒。

名聲、財富,蜂擁而來。

孔寄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有心理準備了,可在真正面對的時候,他還是嚇到了。第一天,第二天表現還不明顯,但第四天,第五天,就能看出來了。

雲雁回後來問孔寄,“你是什麼時候發現你們紅了的?是有人在街上認出你們班裡的人嗎?”

孔寄搖頭,“大概第五天的樣子吧,我出去買吃的,排隊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在哼梁賦雪的唱詞,那時候我就想,我們應該是出名了。”

直到很多年以後,孔寄還是深刻記得那時候的感動。

汴戲名傳天下,都知道有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轉生成猛禽後我啥都吃

塔黃花開

是貓逼我辭職的

花彩雀鶯

首長九代單傳,我一胎六寶打破了

最愛燒洋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