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上帝擲骰子嗎 網路作家,曾氏六合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遇也不見得好多少,也許可以用德威特的原話,立一塊“精神分裂”的牌子來警醒世人注意。在哥本哈根那裡,我們時刻擔心的是如何才能使波函式坍縮,而在多宇宙那裡,問題變成了“我”在宇宙中究竟算是個什麼東西。假如我們每時每刻都不停地被投影到無數的世界,那麼究竟哪一個才算是真正的“我”呢?或者,“我”這個概念乾脆就應該定義成由此刻開始,同時包含了將來
那n條宇宙岔路里的所有“我”的一個集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量子永生”聽起來就不那麼荒誕了:在這個集合中“我”總在某條分支上活著嘛。假如你不認同,認為“我”只不過是某時某刻的一個存在,隨著每一次量子測量而分裂成無數個新的不同的“我”
,那麼難道我們的精神只不過是一種瞬時的概念,它完全不具有連續性?生活在一個無時無刻不在分裂的宇宙中,無時無刻都有無窮個新的“我”的分身被製造出來,天知道我們為什麼還會覺得時間是平滑而且連續的,天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自我意識”的連續性沒有遭到割裂。
不管是哥本哈根還是多宇宙,其實都是在努力地試圖解釋量子世界中的這樣一個奇妙性質:疊加性。正如我們已經在史話中反覆為大家所揭示的那樣,當沒有觀測前,古怪的量子精靈始終處在不確定的狀態,必須描述為所有的可能性的疊加。電子既在這裡又在那裡,在實際觀測之前並不像以前經典世界中我們不言而喻地假定的那樣,有一個唯一確定的位置。當一個光子從a點運動到b點,它並不具有經典力學所預設的一條確定的軌跡。相反,它的軌跡是一團模糊,是所有可能的軌跡的總和!而且不單單是所有可能的空間軌跡,事實上,它是全部空間以及全部時間的路徑的總和!換句話說,光子從a到b,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可能的路線的疊加。在此基礎之上費因曼建立了他的“路徑積分”
(pathintegral)方法,用以計算量子體系在四維空間中的機率振幅。我們在史話的前面已經看到了海森堡的矩陣和薛定諤的波,費因曼的路徑積分是第三種描述量子體系的手段。但同樣可以證明,它和前兩者是完全等價的,只不過是又一種不同的數學表達形式罷了。配合費因曼圖,這種方法簡單實用,而且非常巧妙。把它運用到原子體系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絕大部分路徑上,作用量都互相抵消,只留下少數可能的“軌道”,而這正和觀測相符!
我們必須承認,量子論在現實中是成功的,它能夠完美地解釋和說明觀測到的現象。
可是要承認疊加,不管是哥本哈根式的疊加還是多宇宙式的疊加,這和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常識始終有著巨大的衝突。我們還是不由地懷念那流金的古典時代,那時候“現實世界”仍然保留著高貴的客觀性血統,它簡單明確,符合常識,一個電子始終有著確定的位置和動量,不以我們的意志或者觀測行為而轉移,也不會莫名其妙地分裂,而只是一絲不苟地在一個優美的宇宙規則的統治下按照嚴格的因果律而執行。哦,這樣的場景溫馨而暖人心扉,簡直就是物理學家們夢中的桃花源,難道我們真的無法再現這樣的理想,回到那個令人懷念的時代了嗎?
且慢,這裡就有一條道路,打著一個大廣告牌:回到經典。它甚至把愛因斯坦拉出來作為它的代言人:這條道路通向愛因斯坦的夢想。天哪,愛因斯坦的夢想,不就是那個古典客觀,簡潔明確,一切都由嚴格的因果性來主宰的世界嗎?那裡面既沒有擲骰子的上帝,也沒有多如牛毛的宇宙複製,這是多麼教人心動的情景。我們還猶豫什麼呢,趕快去看看吧!
時空倒轉,我們先要回到1927年,回到布魯塞爾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再回味一下那場決定了量子論興起的大辯論。我們在史話的第八章已經描寫了這次名留青史的會議的一
些情景,我們還記得法國的那位貴族德布羅意在會上講述了他的“導波”理論,但遭到了泡利的質疑。在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玻爾的互補原理還剛剛出臺,粒子和波動還正打得不亦樂乎,德布羅意的“導波”正是試圖解決這一矛盾的一個嘗試。我們都還記得,德布羅意發現,每當一個粒子前進時,都伴隨著一個波,這深刻地揭示了波粒二象性的難題。
但德布羅意並不相信玻爾的互補原理,亦即電子同時又是粒子又是波的解釋。德布羅意想象,電子始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但它的確受到時時伴隨著它的那個波的影響,這個波就像盲人的導航犬,為它探測周圍的道路的情況,指引它如何運動,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把它稱作“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