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百家講壇國學開講: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候進來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輕的理髮師傅空著,就主動請老人家坐下來,先為他服務。當小夥子拿著剃刀給老人家修面時,發現老人家下巴這兒有顆痣,這痣上面長了幾根毛,比較長。小夥子一看,覺得影響老人家的美觀,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幾根毛給剃了。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為什麼呢?因為老人家迷信,認為這是他的長壽毛:這幾根毛是象徵長壽的,給我剃了,這還了得啊?結果老人家不幹了,老人家的子女也不幹了,這件事情最後還鬧上了法庭,法官很為難。

你說這件事情裡面誰有過錯?實際上誰都沒有大過錯。你當然不能說老人家錯,老人家就這點信念:我這幾根毛留了幾十年了,留著我不生病,我會長壽,你給我一刀就處理了?那不行。小夥子也沒大錯,但錯就錯在沒有按照《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去做,你問一下老人家:您這幾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幫您給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說需要,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給留著。如果這位工作態度非常積極的小師傅讀過《弟子規》,知道這個話,多問一句,那麼就是皆大歡喜的事了。

《弟子規》接著提出做子女、做晚輩的都不能私自藏匿東西,但是在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的當今社會,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用來藏一些小東西,而父母不能隨便翻看。那麼“物雖小,勿私藏”還適用於現代家庭嗎?

至於說“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主要是針對傳統中國合族而居的情況講的。我們知道傳統中國都是大家族,幾房子孫住在一起,大家會共同擁有一些財物,這些財物是屬於大家族的,絕對不是具體屬於某一房,更不是具體屬於哪一個子孫的。這個時候,東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給它藏起來。如果不注意這個細節的話,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小誤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形成一個心結。因為一個小東西,你給藏起來,說又不值得,但時間長了會形成一塊心病。如果一旦發生大事,就會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對吧?今兒少了一頭牛,我看這頭牛也是你牽走的。這樣就會導致家族內部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當今社會,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都市,甚至是廣大的農村,這種大家族的情況沒有了,都是一個個小家庭,那麼這種情況相對來講就比較少。現在的孩子都非常強調隱私,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隱私。我兒子很小,但他就有隱私時間,他規定一天的某段時間父母不得進入他的房間。他稱這段時間叫隱私時間。現在的孩子有時候藏一點小東西,尤其是讀書以後藏一個日記本,藏兩張小的遊戲卡,有時候藏兩封同學之間的通訊、小條子,都不在《弟子規》規定的範圍之內。因為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咱們不用按照《弟子規》說:你不能藏,藏了以後你讓我這個做爸的替你擔心了,你給我交出來。這不行,這樣反而會惹麻煩。所以學習《弟子規》,有的時候要考慮時代的變遷。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入則孝之二(3)

我們現在理解了“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的道理。那麼《弟子規》接下來又提出了哪些小輩應該遵循的規矩呢?而這些規矩的背後還隱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尊親和長輩所喜好的,小輩應該盡力去辦到;尊親和長輩厭惡的、討厭的、不接受的東西,小輩應該趕緊把它放棄掉。小輩的身體如果受傷了,那麼就會讓尊長擔憂;小輩的品德若有汙點,那麼就會讓尊長蒙羞。

“親所好,力為具”是指小輩要儘量滿足長輩的喜好,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中國傳統孝道的故事,在這裡我再給大家講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證中國古代這個傳統。

第一個故事叫鹿乳奉親。周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郯(tán)子,從小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覺的動物,你打獵都很難接近它的。那麼郯子怎麼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隻鹿,披上鹿皮往深山裡面爬,想這樣接近鹿群,偷偷地擠一些鹿的奶,拿回來奉養自己的雙親。但是他萬萬沒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時候,旁邊有一個打獵的人正搭著箭在那兒瞄著。正當獵手舉起弓箭要射他的時候,他趕緊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雙親的。獵人一看,知道原來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論散兵與暗黑本丸的適配性[綜原神]

夢裡挑燈萬更

我的完美校花女神

喬峰大俠

食至名歸

高樓望月

全球降臨:克蘇魯的地窟遊戲

絨毛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