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3章、天下黃河第一橋,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的會試。
這些人,都是山西、陝西兩地的舉子。結伴遊學入京,如今先到了山西。
蒲州地處山西的西南端,和陝西相鄰。隨著河套邊區設立,從這蒲州溯黃河到河套,或者從路上去往宣寧,已經是四川、湖廣、陝西關中一帶許多人的選擇。
既有商旅,也有百姓。
而蒲州有新發展,既得益於皇帝對於蒲津橋實驗改造這個專案的認可,更得益於晉商們這幾年的支援。
從最早的特別國債開始,到後面得到了邊貿行商的許可,山西商人名聲漸漸越來越大。
因為大同開始開採大量煤鐵,蒲州這裡又有鹽業和造紙業的基礎,更有黃河古渡口的交通流通優勢,於是這裡也形成了一個工業園區。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蒲草可不止是唯美,更是上乘紙張的一種原材料。蒲州因蒲草得名,這裡的蒲紙由於如今印刷業的興盛,已經又煥發生命力。
而這名叫學甫的年輕人,正是當初被唐順之召去買特別國債的山西王家子嗣王崇古。作為王家中最有希望出仕的年青一代,他從去年就先遊歷去河套,拜訪了唐順之。而後又到了陝西,結識了不少“準同科”,再一同相約進京。
不僅僅只是遊學,他也順帶了解了一下王家在河套、陝西甚至青甘邊區西寧邊市的生意。
現在到了蒲州,他的大姐嫁在這裡的沈家,二姐嫁再這裡的張家。
這蒲州沈家和張家也不簡單,一直便曾是鹽商。如今大明的鹽生意由寶鹽局負責,他們仍舊與之合作。
在朝廷有京廣直道建設壓力的情況下,蒲津橋仍舊改建了起來,自然本身也是這些晉商團體的訴求。
這不,如今蒲州城更加繁華。晉商在這裡去關中、青甘,去四川、雲南,還有原本的宣大邊貿生意,這蒲州都能成為一個商路起始點。沈家、張家,如今也不只經營鹽業,造紙、鐵器、糧食、牛羊、皮毛,都有涉及。
作為半個東道主,王崇古帶著朋友們到了張家。都是未來的進士苗子,張家一頓好招待自不必多言,王崇古則被他的二姐和二姐夫抽空請到了後院。
“舅舅!”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向王崇古恭敬行禮。
“子維,還沒恭喜你茂才高第,不錯。”王崇古只比他大十一歲,但現在卻是老氣橫秋的模樣。
“區區生員,舅舅莫要取笑了。這次舅舅進京應試,定然金榜題名,那才是值得恭賀的。”
王崇古笑而不語,自己這個外甥七歲時就聲名遠揚,少年老成。
今年以十五虛歲先有了生員身份,也算順利踏出科途第一步了。
當然,王崇古自己已經是舉人,他這回也是志在必得的。
這時,王崇古的二姐夫張允齡才說出他把王崇古請到後院的目的:“學甫,這次與你結伴而來計程車子裡,有沒有家世才華都不錯、尚未婚配的?四維的姐姐也十六了,陛下隆恩,我張家如今也不再是軍籍,伱看是不是幫著……”
張四維無奈地看著自己的父親,原來是為這事嗎?那把自己也喊來做什麼?
“……姐夫,我雖薄有才名,畢竟出身商人之家。這一路交遊,要好的大多也不是官宦世家。依我看,以張家如今之富,該尋的不能仍是商賈之後。”
王崇古的出身決定了,他目前能交到的朋友大多也都是這樣的出身。
真正的官宦世家和書香門第,和他還無法成為真正的朋友,至少這交遊過程中的短暫接觸不足以讓他們做出決定,與他交心。
他知道姐姐和姐夫在糾結什麼,另外一兩個貧苦出身的,才華雖有,但王崇古覺得不合適。
“姐姐,姐夫,你們也無需著急。我左右是要進京的,入了京後,我會留心的。以張家如今的身份,以玉蟬的姿容教養,何愁找不到好人家?”
“你放在心上便好。”張允齡開心了,而後便道,“四維也有了生員出身,趁這幾天,你可得與你的朋友們,一起指點指點他。”
“那是自然。”
王崇古和張四維這對舅甥,而後便領著王崇古這些朋友在蒲州遊歷。
蒲津橋附近的普救寺,如今因為曲藝司的著意推廣而更加紅火的《西廂記》裡就有張生在此巧遇崔鶯鶯的戲碼。
相傳,蒲州也是舜帝都城。
如今,蒲州也因大明工商業的發展而大興,城裡城外熱鬧非凡。
張四維是本地人,有意結交前輩,又是本地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