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4章、道長道尊相見,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快!快去把壬午本找出來,立時找人手刻印。”
京城某書局內,掌櫃忙不迭地吩咐著。
“掌櫃的,要印也是印《明報》上的吧?”
“那是御批版!誰敢私印?況且半月才續刊一回,怎麼印?只是陛下既然發了話,讀書人等不及之下,定然會找壬午本來看!”
書局掌櫃覓得商機,那《三國志通俗演義》,必定要開始行銷於世了。
這是大部頭啊,足足二十四卷,一套能掙多少錢?可既然有了金口玉言,起碼天下想當官的人都會備一套!
乖乖……
京城書刊業的商人們最近這幾個月都很不安,明報行的成立給了他們極大的壓力。簡字和編排新體例的出現,不知道會不會成為嚴格的規矩。
那《嘉靖字典》,也還沒允許他們私印。
跟皇帝沾了邊,誰敢冒險?
現在,皇帝總算帶了個大機會給他們。御批版不用想,但那已經出現了幾年的壬午本,總可以加印吧?
這掌櫃瞄準的是讀書人,是想當官的人。
但還有人,瞄準的卻只是普通人。
崇文門外,已經因為北京城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商業區。
這個門因為是外地商家販貨進城課稅的一個門,因此也跟已經規劃成了輕工園的朝陽門東數里處一樣,是一個十分熱鬧的集市。
在這裡,店鋪林立,旅邸茶肆眾多。
今天一個茶館的門口,掛起了一塊牌子:梅家門馬朝北說三國。
旁邊還有個跑堂的吆喝著:“今日小店特請來梅家門傳人馬師傅說書,講的正是《明報》上陛下御批版的三國。陛下有旨,天下臣民都應讀一讀。不認字的,聽說書嘍!”
皇帝的話就是旨。皇帝既然提倡,平常就與說書人合作的茶館豈能錯過這個風口。
茶館內閒人滿座,臺上一張書案,一塊醒木,一把摺扇,一方帕。
說書的看上去四十多歲年紀,“唰”的一聲開啟摺扇之後,那馬朝北開了口:“一塊醒木為業,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為家,萬丈波濤不怕!湖海朋友不供我,如有要藝論家門。列位,梅家門第三代傳人馬朝北有禮了。今日,我與列位再講三國,此乃當今聖上御批話本,有御詩為證!”
“啪!”醒木一拍,這是開書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
那馬朝北能吃說書人這碗飯,口齒與語氣神態都是上佳。此刻把這首《臨江仙》誦讀了出來,而後又解釋了一下其中意思,這才說道:“《明報上》陛下金口玉言,這三國故事,可辨忠奸、思取捨、察道術、知利弊、明得失。認不得字不要緊,今日起,我專說三國。這一回有個名堂,叫做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娛樂生活匱乏的時代,戲不是等閒人隨時看得上的,這說書卻大多還能聽上幾回。
而這個御批版《三國演義》的背後是什麼創作陣容呢?
說來離譜,朱厚熜想搞這《明報》時,就已經讓皇明大學院文藝院那邊準備這件事了。操刀的,是以文徵明、祝枝山為首,再加上其他一些“無心”官位、醉心詩詞歌賦和書畫的騷客們。
朱厚熜這個御批,批的是價值導向和更加通俗化的故事結構。林希元這個校注,較的是表述、考據。
不誇張地講,這是翰林學士和知名才子們一起在創作。
不能說它的精彩程度一定比朱厚熜印象中流傳最廣的那個版本要強,但它畢竟是站在二百四十回的初版肩膀之上的。
更何況,那首《臨江仙》炸了。
通驛局開設的狀元居里,龔用卿兩眼裡都是狂熱:“只憑此詞,陛下才名便流芳百世!如今,還有誰腹誹那新學非出自陛下?”
“誰會腹誹這些?龔兄不得胡言!”
“……算平均分數,再排名次……”
不同的人對同一份報紙上的內容關注點不一樣,此刻人人心思各異。
雖說錄取範圍擴大了,但評卷規則一改,這意味著有些人提前拜訪的一些“恩師”、“前輩”,效用將大打折扣。
“這自然更公平!”龔用卿很閒,因為他確定了考綱沒改、不考新字之後,對自己很自信,“諸位,我等多日裡往來唱和,可有此等佳作?陛下學究天人,才冠古今,堪稱千古一帝!”
其他人不是不同意這首詞的牛批,但還是少有人能像龔用卿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