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真心,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光榮小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頭下,不敢看呂玲綺神色,卻聽袁熙說道“萬一,我是說萬一,溫侯是奉詔行事呢?”

魏延一怔,他沉默了好一會,才道“那其也不應該棄天子於長安。”

袁熙追問道“那若是天子負了他呢?”

魏延見這問題一個比一個送命,心道大王怕不是真想找個藉口搞死自己吧?

他平復一下心情,出聲道“君王若無道,也應先報知遇之恩,再做決裂。”

袁熙不置可否,說道“最後一個問題。”

“你對袁氏世受漢祿,如今卻成了天下最大的反賊,怎麼看?”

這話一出,連呂玲綺都繃不住了,她嗔怪道“夫君這問題,該是身為主公能問出來的嗎?”

糜夫人也忍不住苦笑起來,女眷之中,也就呂玲綺有膽子說這種話了,但話說回來,袁熙這問題也太過分了些,這不是逼著部下無所適從嗎?

魏延微微抬頭,見袁熙面色坦然,心中莫名有種感覺,對方要是有意為難自己,斷不會用這種直來直去的做法。

他思忖一下,便緩緩回道“延投靠主公,是因為主公這些年所作所為,在延心中勝於曹操。”

“若曹操得了天下,天下必亂,所以延只是擇明主而投。”

“若主公如曹操一般,延也不會出山。”

袁熙笑了起來,拉著魏延道歉,“這幾個問題,實在是有些刁難文長了。”

“不過文長的回答,已經大大超出我的預期,最初我只是想看看,文長能不能直言不諱。”

“對這幾個問題,文長絲毫沒有逃避,足見做事方正。”

“我希望文長在今後的日子裡面,能牢記自己所說的話,君臣相知,有什麼話,都不要在心裡憋著,隨時都可以找我來說。”

魏延這才心裡一塊石頭落地,當即躬身領命。

袁熙笑道“我和文長提的這些問題,在我部下之中,能與之談論到這種地步的,也不過隻手之數。”

呂玲綺好奇出聲道“有誰?”

袁熙出聲道“孔明,伯言,子龍,國讓,不過寥寥而已。”

魏延聽了,心中一驚,這不都是晉王最核心的官員將領嗎?

為何大王和自己一見面,就如此信任?

他卻是不知道,袁熙對於後世魏延造反一事,一直是心裡有所疑惑的,因為這種整件事情,實在是充滿了太多的詭異和不合理之處。

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魏延的傳記中說,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遂夷延三族。

以上是陳壽自陳用了蜀國史書的說法,大意是魏延不遵守諸葛亮生前的安排,擅自先行撤離並燒絕閣道,最終被殺的過程。

這種說法被三國演義採用,然後修改成了魏延造反,魏延封鎖谷口,先發兵攻打楊儀,致被馬岱當場斬殺的故事。

但實際上即使按此記載,後來蜀國官方對魏延的定性也不是反叛,而是爭權不和。

而另外一種史書記載的說法,就更有意思了。

為《三國志》做註解的裴松之,引用了魏國史書《魏略》,對事件給出了另一種說法。

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這種說法和陳壽的記載差異很大,楊儀的角色和魏延完全反了過來。

在這種說法裡,魏延是得了諸葛亮遺命的,其是奉命統率大軍退回漢中,楊儀是因私仇先動手攻打魏延,魏延不願相殘,於是逃走被殺。

袁熙並不能完全根據個人好惡評判兩種說法那個更接近現實,所以他只能想辦法找到兩種說法的共同點,再推匯出可能性最大的那個結論。

這兩種說法雖然很多地方截然不同,但有一點是相似的,都強調魏延沒有反叛蜀國,從始至終都是和楊儀的私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