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開拓,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光榮小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袁熙知道此時的東安,自然是遠不能和富庶的荊州相比,母子兩人在這邊幾年,怕也吃了不少苦,便隨口道:“荊州此時半數在漢南手中,半數在魏國手中,兩邊時有交戰,並不太平。”
“蔡德珪(蔡瑁)降了漢南後,仍是水軍都督,倒是做的有聲有色。”
“將來若是魏國滅亡,天下平定,夫人和平安侯肯定會有回去探親的機會。”
劉琮和蔡夫人聽了,臉現喜色,趕緊出聲拜謝,袁熙還想說幾句話,卻瞥到一旁步練師玩味的眼神,便馬上收斂神色道:“夫人和平安侯先回去,稍晚我會設宴款待眾官,若方便的話,兩位倒是可以過來。”
“天氣寒冷,兩位還是先回去吧。”
送走劉琮母子,袁熙才對劉基和吳景道:“走,咱們去看看碼頭。”
劉基吳景兩人聽了,連忙在前面引著,帶袁熙參觀腳下尚未完全竣工的碼頭,幾人踏著碼頭上的青石路面,眼前一字排開的,是一個個粗大木樁圍成的海船泊位。
建造海船泊位,頗為耗費人力,需要在在水面下挖坑,然後將粗大的木樁打下作為地基,然後在岸邊鋪上木板石磚,以為船舶停靠的地點。
這幾年間,東安的碼頭擴充套件了數倍,最多能停靠上百艘海船,雖然有蒸汽機幫助打樁,但很多還是需要人工完成,袁熙看時,見船位旁邊,還聚攏著不少雖然身材瘦弱,但行動敏捷精幹的當地土著,正在認真檢查修繕。
劉基出聲道:“這是當地的山越人,頗能吃苦。”
“有賴於大王和山越首領的約定,很多山越人從深山裡面出來討生活,他們在這裡做工有飯吃,有錢拿,後代還能讀書,自然是比山中強多了,所以從山越地區出來的人越來越多。”
“他們雖然力氣並不是最大的,但腳步敏捷,行動迅速,天生適合在船上做水手,隨著這邊海運昌盛,只怕山區裡的山越人,會逐漸遷居到東安和附近的村鎮吧。”
袁熙點頭道:“兩位做得很好,江東連年戰亂,人口勞力稀少,但山越卻正好不成了這個缺口,假以時日,東安一定能成為連結北地和南洋的重要樞紐。”
“若是能形成規模,將來去東鯷建立港口,也容易的多。”
東鯷是東漢時期對臺灣北部的稱呼,也用來稱呼臺灣全島,相比之下,被稱為夷州的臺灣中部和澶州的南臺灣極為荒涼,甚少有人涉足。
後世卻是孫權派遣大船甲士去臺灣開發,將其納入吳國版圖的,如今換了袁熙,自然要先行一步,將其變為去南洋的跳板。
之所以他這麼大費周章,是因為漢末戰亂,南部港口航線丟失的緣故。
秦漢時候,華夏真正的大港,是在廣西的合浦和交趾,但隨著兩漢戰亂,南蠻割據,導致這個地區的海港和貿易路線受到了極大影響,最後更是因為漢末黃巾起義導致漢廷失去了對交趾地區的控制。
袁熙想要重新拿回控制交趾,就必須要先平定近千里範圍內的南蠻,但這顯然不是幾年甚至十年內能完成的任務。
南蠻地區不同於中原,其不通教化,對於約定也不怎麼遵守,所以常常反覆叛亂,後世諸葛亮雖數次平定南蠻,但諸葛亮死後,南蠻諸部落又脫離控制,時有叛亂,相當讓人頭痛。
在華夏數千年曆史中,北胡和南蠻一直是中原無法完全處理的兩大隱患,只不過因為北邊的關外胡人造成的破壞太大,所以南蠻才不如北胡名氣大,但從死硬程度上,卻是猶有過之。
這也導致華夏的南方版圖界線,一直在廣西越南地區反覆拉鋸,這是古代複雜的陸上地理環境決定的,數百上千裡的原始密林和沼澤山地,是阻礙遠征軍拓邊的最大阻礙。
袁熙如今有兩個選擇,一是慢慢修建道路通往南疆,二是從海路繞過去,
他思考之下,決定採用後一種方案,即步步為營,從海路沿線建立港口碼頭,穩步推進疆域。
這個方案,其實已經在他先前佔據朝鮮半島時,就試驗過了,他從水路攻下百濟,在後方打進了一顆釘子,然後讓田豫以此為據點招降新羅,打下三韓,最後逼得高句麗也納入了版圖,可謂是相當成熟的方案。
如今在東南亞方位也是如此,先建東安,再佔臺灣,然後直接到海南島,而最終的目標是暹羅和馬六甲海峽,就此一路打通一條完整的航路。
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後世的泉州無疑是非常合適的,此地和上一個中轉點廣陵距離適中,和臺灣隔海相望,且遠離南蠻戰亂地區,極為適合作為中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