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七章 行事風格,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光榮小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旦能種出合適的品種,我便大規模推廣,同時讓工匠改良織布機。”
“對了,孔明的機關之術,是自學的?”
諸葛亮點點頭,“原先家中有些藏書,有涉及工藝之道,我時常拿來看,慢慢也就會了。”
袁熙瞠目,心道人和人果然不一樣,諸葛亮這種悟性,還真是讓人嫉妒啊。
雖然他一直在尋訪馬鈞的下落,但自從司隸涼州戰事不斷,這事情也擱置了下來,如今有了諸葛亮,也能改良不少工藝吧?
諸葛亮出聲道:“還是要拿下青州。”
“只有打下青州,主公地盤才能連成一片,才會有穩定的後方。”
“如今時機已經成熟了。”
袁熙信中嘆息,現在包括諸葛亮在內,幾乎所有的謀士都認為,下一步要打的是袁譚。
因為袁譚太不可靠了。
相對於已經成為死敵的諸侯,有時候首鼠兩端的勢力更為麻煩,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背刺你。
袁譚便是這樣,雖然他表面上沒有和袁熙開戰,實際上私下裡的小動作已經是遠遠超乎這邊的底線,如今其又背叛袁氏,投靠曹操,袁熙已經有了出兵的藉口。
袁熙沉默了一會,說道:“聽說他在琅琊做得很過分。”
諸葛亮沉聲道:“亮並無私心。”
袁熙回道:“我當然知道,所以才這麼說。”
“袁譚現在野心已經膨脹,我倒不害怕和他開戰,但是若是攻入他的地盤,只怕當地百姓會遭荼毒,包括琅琊郡在內。”
“軍師可有準備?”
這次輪到諸葛亮遲疑了,但他稍一思忖,便出聲道:“只要爭奪天下,傷亡便在所難免。”
“亮不能代表他們說什麼,但若不盡快終結,只要讓他們下場更加悽慘。”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袁熙聽了,舒了一口氣,“軍師能這麼想,自是最好。”
“我打算一旦準備完畢,便從淮水東海幽州三路攻打青州,和他做個了斷。”
“越早開戰,就越能逼他回頭,不然等到了徹底決裂那一天,雙方便是不死不休了。”
“接下來的事情,便有賴軍師了。”
諸葛亮領命,隨後對袁熙拜道:“巢湖一戰,亮用兵無能,連累很多兵士身死,還讓太史將軍受了重傷,實在是慚愧。”
袁熙安慰道:“軍師何必如此說?”
“第一次上戰場,能做到軍師這樣,已經是遠超我的預料了,換我自己,未必能比軍師做得好。”
諸葛亮搖頭道:“不,我事後覆盤,發現自己所作所為太過冒險,將敵人退兵的賭注壓在太史將軍身上,和賭博無異,也沒有給自己留備選的後路,今後我會痛定思痛,絕不讓這類事情再次發生。”
袁熙心道其實自己已經多少有預料了,因為後世讀史的時候,他就發現,諸葛亮用兵的風格,前期和後期很不一樣。
尤其是其六出祁山的第一戰,裡面就充滿了孤注一擲的冒險意味,和最後一次五丈原時,司馬懿評價的諸葛亮平生用兵謹慎的風格大不相同。
這也是爭議最大的一次,很多後世的史書,都將其中關鍵歸結於馬謖失街亭和諸葛亮的識人不明,但其實這種評價,並沒有還原當時諸葛亮戰略意圖的真相,對於無論是諸葛亮和馬謖,都是不公平的。
相比於隴西方向蔡氏攻打魏國的主力,馬謖去街亭,並不是去進攻的,而是去防守的,要說失誤確實有,便是諸葛亮將時間算的剛剛好,沒有留給馬謖充足的反應時間。
因為馬謖趕去街亭,走得是山路,按距離來算,大概有八百里左右,走了不到一個月。
這等於一天走三四十里的山路,對兵士來說極其難以做到,而且這一路上,是沒有補給的!
這等於兵士自帶武器盔甲,以及至少五六十天的後勤糧草,這些幾乎都要靠兵士的兩條腿揹負,這其中多少重量,算算便令人瞠目結舌。
而最後馬謖能夠按時趕到,已經比當世絕大部分將領要強得多,雖然有人會說,趕去阻擊的張郃,差不多的時間走了一千四百里,不更加厲害?
然而事實上,張郃走的是平原大路,肯定有騾馬相助,這難度可比步行山路低多了。
這產生了一個被後世詬病至今的問題,馬謖是因為山上紮營,是真的因為不知兵嗎?
而這便涉及到了一個幾乎沒有人提過的軍事常識。
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