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爭魏,蒼穹之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些年大秦的信用還是不錯的。
至少沒像司馬家一樣言而無信,說均田就均田,不玩虛的。
加上楊崢在民間如神明一般的威信,還是宣義司製造的聲勢,願意遷徙的百姓高達九千戶,四五萬人。
漢民佔一半,羌氐佔一半。
四五萬人不少了,在一個安土重遷的時代,能有五六萬人主動遷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朝廷負責提供車馬,和沿途的食宿。
滅大宛和康居之後,田章又掃滅當初背叛大秦的十多個小國,將他們的國王貴人們統統斬首,民眾送往大宛為奴。
西域諸國對待秦人就像對待祖宗一樣,絲毫不敢懈怠。
非常“主動”的願意承擔遷一部分遷徙百姓的糧食。
讓這次遷徙體驗比較愉悅,沿途還有秦軍鐵騎護送,安全上也沒有任何顧慮。
大將田章放出話來,敢動大秦百姓者,有國滅國,有族滅族,絕不姑息。
也不是他真的多體恤百姓,而是滅國之後有大量油水,秦軍樂此不疲。
關中有關中的風光,西域也有西域的好處。
遷徙的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尊嚴,有人丟了輛小破車,當地國王親自帶人全程搜尋,小破車雖然沒找到,但國王賠了三輛馬車……
人的一級需求是物質,二級需求是精神。
這種尊重感在雍涼是體會不到的。
不僅是西域國家有求必應,連秦軍都對他們笑臉相迎……
讓楊崢沒想到的是,第一批遷徙的百姓才走了一半,就紛紛回信家鄉,讓宗族的其他人也動身遷徙。
很快,第二批遷徙潮來臨,高達一萬五千戶,很多沒有受災的百姓也跟著去了。
隴右的羌、氐,一個村一個村的向西而去。
其實這麼多年,他們早就漢化了,尤其是二代、三代羌氐,外貌上看不出跟漢民的區別,很多自幼接受宣義司的灌輸,精神上比秦人還要秦人。
其實楊崢覺得,羌人、氐人在血緣上就是漢人的近親,匈奴、鮮卑是遠親。
自周代起他們就為華夏征戰。
宣義司在宣傳方面的成果驚人,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流程,文學館在書堆裡追溯,找到了就進行些藝術加工,沒找到,就乾脆藝術發揮,反正八竿子總能搭上些關係……
然後宣義司編出他們的祖宗十八代團結在華夏,為華夏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故事,大加宣傳……
很多深目高鼻的胡人也對大秦有了認同感。
雍涼之地的夷人以驚人的速度融合著。
其實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朝代這種融合都廣泛存在著。
當然,主動融合別人和被別人融合的差別是巨大的,充滿了血淚和悲苦。
以現在的大勢,融合諸族是必然,其一,華夏人口經歷百年大戰,人口極具萎縮,連雍涼、幽並這些傳統漢地都被夷族擠佔了。
其二,華夏需要他們來填充人口,大秦需要他們增強國力。
其三,如果將他們拒之門外,他們會抱團,逐漸形成一個新的類似匈奴、突厥式的新草原帝國。
這幾年羌氐鮮卑匈奴出身計程車人越來越多,也說明他們正在深度漢化。
儒家在這方面的能力也很強大。
總之,這十萬秦民遷徙到大宛,為中亞注入一股強大的力量。
楊崢想要的不只是征服,還要弘揚華夏文明,讓它走出去,驕傲的站在所有族群面前,讓其他族群看看孰優孰劣。
打鐵還需自身硬。
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是武力上的,文化上也要跟進。
這些年中原湧現了一大批文人,詩詞歌賦,名震一時。
其中佼佼者,有嵇康為首的竹林六賢,還有後期之秀的左思、陸機、潘岳、張協等。
一掃魏晉時期的消極萎靡之態,文辭華麗又不失慷慨豪邁。
聲名最噪者,正是陸機和潘岳,號稱潘江陸海,意為其文采如大江大海。
兩人在大秦文壇上引領了一個新的風潮,被成為“泰興新風”。
潘岳正是歷史上的潘安,是大秦首屈一指的美男子,每次在大興城中出現,婦人投瓜果滿車而歸,與夏侯威之孫夏侯湛被時人稱之為“連璧”。
大興每月都會有詩會,一幫騷人墨客穿著新衣精心打扮,引來無數百姓觀望。
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名氣,為入仕做準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