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六十五章 書,爭魏,蒼穹之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盛會持續了五天。
最忙的是文學館的書吏,他們要講各種精彩的編錄匯總。
楊崢每天一個開場白,就完事了,接著就看他們天花亂墜、舌燦蓮花。
大秦的學術氛圍也漸漸起來了。
醫學士、工學士、農學士也上臺發表了一番言論,展示了自家的成果。
讓楊崢印象深刻的,醫學士修復了華佗的《青囊經》。
也就是說,手術一脈並未並未斷絕,繼續在大秦的醫學體系中流傳。
除此之外,醫學士對瘟疫、瘴氣等疾病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嬰兒的出生率也大大提高。
有外國使團在場,工學士的成果就不方便展示。
農學士這些年碩果累累,他們提著弓刀,深入南疆不毛之地,搜尋良種,稻、麥、各種蔬菜的產量持續上漲,還有各種新鮮的瓜果,大大豐富了大秦的餐桌。
盛會結束了,但帶來的衝擊遠未結束。
儒、墨、法、道、佛都碰撞出新東西。
其實楊崢覺得華夏土地上的東西都是同根而生,佛本是道,儒道一家,法墨亦是同氣連枝。
求同存異,有衝突的地方,可以融會貫通。
儒家和墨家都在這場盛會中獲得新生,雙方也不再那麼劍拔弩張了。
在楊崢的引導下,儒家主攻思想層面的東西,相當於文科。
墨家主攻技術層面的,相當於理科。
儒家對外擴張,墨家在內生長。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
連西邊的教派也學會了新東西,至少會講故事了,加入了很多儒家的東西。
佛門更是如此。
歷史上佛門跟儒道融合,才弄出了新東西。
文化這一塊上,大秦是有自信的,隨著國家的強盛,外面的東西影響不了大秦,大秦的東西反而能影響他們,反向輸出。
之後,大秦各地的文藝氣息漸漸濃厚起來。
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傳奇、戲曲、評書,大多是根據歷史改編而來。
這種東西漢代早已有之,司馬遷的史記裡面有刺客列傳,說的就是一些奇人軼事。
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一本《三國演義》。
不用說,自然是出自楊崢口述,陳壽擴寫和潤筆,文學館修正、加工。
從黃巾之亂到四家歸秦,出場人物兩千多人,很多人物都經過文學館的人尋訪其舊事,有些甚至詢問了當事人……然後推敲人物性格。
比歷史上的《三國演義》更為細緻,洋洋灑灑兩百一十七萬字。
對每場戰役都仔細復原。
對諸葛武侯、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等人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司馬家則全族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一經問世,便掀起了轟動。
全國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說書之聲。
每天傍晚,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士人官吏,都會走向評書館,簡直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而《三國演義》這本書,也一版再班,連大興儲存的紙張都不夠用了。
依然無法降低百姓們的熱情。
巨大的需求,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嶺南、雲南、遼東森林茂盛之地,大量的造紙工坊拔地而起,向關中、中原輸送紙張。
關中和中原的樹木則禁止砍伐。
這也推動了雲南、嶺南、遼東的經濟。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文學館,一本杜預、文鴦、羊祜、陸抗簽名的《三國演義》被炒到了天價。
讓楊崢驚訝的是,最值錢的竟然是安樂公劉禪簽名過的。
真算起來,劉禪才是三國曆史的活化石。
正版的太貴,尋常人家買不起。
新崛起的中產小地主們為了抬高自家的檔次,只能委託書生抄書。
市面上出現大量抄書為生的人,養活了一大群人。
抄著抄著,啟發就來了,市面上開始出現《東周演義》、《戰國演義》、《楚漢演義》、《漢武大傳》等等……
雖然比不上官府的《三國演義》,但市面上照樣如飢似渴,隨便一本就賺的盆滿缽滿,夠吃一輩子。
不過歷史就這麼多,而需求卻是如此旺盛。
很多文人開始發揮想象力,加入上古神魔元素,伏羲女媧、黃帝蚩尤紛紛登場。
太久遠之事,無史料可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