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5章 陌生的戰場,烏江戰紀,大背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虎安山的勇士們,經過在他們看來屬於休閒式的行軍,到達了巴國都城江洲。
江州城是一座典型的山城,由低向高,低矮的房屋一排接一排。可是,在所處的角度上,他們看不到哪裡才是他們最想看一眼的巴國主金碧輝煌的宮殿。
他們看得最清楚的,是碼頭上停靠的木船和在河流中緩緩行駛的大大小小的木舟。
江洲城,位於長江與其支流嘉陵江匯合處(嘉陵江北岸江北嘴)。
雖然當時的都城,遠沒有後來的規模,但對第一次出遠門的虎安山勇士們來說,無疑已經是龐然大物了。
奇怪的是,巴國都城,也包括其他重要城鎮,沒有常見的土築城牆——現代有人推測,巴人使用的是籬笆,因此沒有留下遺蹟。
巴人建的,似乎就是開放式城市——他們認為,巴國武士的血肉之軀和鋒利的柳葉劍,才是真正固若金湯的城牆。
直至40多年後,到了公元前316年,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儀、軍事家司馬錯以及都慰墨率秦軍滅蜀,順道滅巴,秦軍在佔領江州後,張儀擴建城市,督建城垣,方才有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城池,史稱“儀城江州”。
按接到的命令,外地調來的武士們不準進城。雖然明知道是來戰鬥,想到過會是這樣的命令,可是江州城就在眼前,不能親自進去見識見識,不少人仍然罵娘。他們只能在江面之上,遙望都城。
僅僅在都城江洲的渝水岸邊,歇了一下腳,轉了一次舟,就象匆匆的過客一樣,虎安山勇士們奉命開進閬水。
閬水,即嘉陵江,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上源為白龍江和西漢水。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兩河口以下段,曾稱“潛水”。這條江,在唐朝以後稱嘉陵江。
嘉陵江與渠江、涪江交匯處(合川)至重慶主城區朝天門的一段,古代曾稱為渝水。
關於“渝水”的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一種看法,有民俗專家認為,上古有鳧臾族,異名夫餘、浮渝等。約3100年前牧野之役,商人落敗,其中一支浮渝人向西南逃竄,來到今天的嘉陵江,“渝”或是指鳧,野鴨子的意思。
後來,重慶簡稱“渝”,也應是與“渝水”名由相同的原因。
嘉陵江流域,很早就生活有數支重要的廣義上的巴人。其中,影響最大的,後來稱“賨人”。
賨人又稱寅人、板盾蠻,世代生活於嘉陵江峽江地區。早在春秋戰國前,他們就在嘉陵江流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被西遷巴人(如白虎巴人)同化,賨人演變為巴人的一支。《輿地紀勝》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
在春秋戰國時代,閬水(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盆地裡兩個霸王巴國和蜀國爭奪的主要地區。
對丹涪水的武士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戰場,他們中多數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入渝水,也不知道具體要到哪裡去。
丹涪水大多數武士並不清楚,他們進入了一個相當特殊的戰爭地理環境——後來稱為“四川盆地”的特殊的地理單元。
巴蜀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主體,以今重慶、成都為中心,盆地之北是岷山、大巴山,西為橫斷山脈,南有烏蒙山、大婁山,東為巫山,大山環峙,周邊無缺。
外面的軍隊要進入四川盆地,也就是巴、蜀兩國的主要地區,四面都是險道雄關:東面長江三峽水道、夔門關,北方是金牛道、劍門關;西部是茶馬古道及碉門;南面是清溪道、川黔道及石門。
而有的道路,是後來才打通的,比如金牛道,就是後來秦國人用詭計,讓蜀國人自己費力氣打通的——這是一個天方夜譚式的故事。
因此,巴蜀的主要地區(四川盆地),是一個頗具特色而又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由於這個特點,巴山蜀水的戰爭,或者一個戰役,多在境內有始有終。
歷史上,四川盆地裡的戰爭,自境外打進來,或者自境內打出去的,戰例不多。
這一地形特點,再加土地肥腴,氣候溼潤,出產豐饒,使四川盆地在歷史上數次成為“王者之資”,比如建立漢朝的劉邦,“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還有建立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
同時,由於特殊的盆地地形,也數次成為動亂中的中央政權的避難之所。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迫於“安史之亂”,唐明皇李隆基帶著心愛的貴妃楊玉環開始了逃亡,目的地正是四川盆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臨時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