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媲美鐵甲的鎧甲
紫色之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章 媲美鐵甲的鎧甲,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紫色之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檉於府內閉門思過,轉眼過去半月。
這日他得到朝上訊息,趙楷率大軍北上征剿田虎,心中更加篤定道君皇帝要改立太子。
如果趙楷一戰功成,怕是用不了多久,甚至極可能趁熱打鐵,回來後道君皇帝就會將改立太子之事提上朝議。
到時最慘的就是趙桓,從雲端跌落平地。
至於他自家,倘道君皇帝在位還好,若是趙楷將來登極,怕不是會被清算報復。
這時已是秋中季節,窗外的樹葉綠中泛著微黃,花草也沒夏日裡生機勃勃,一切都預示著年裡最好的時光就要結束。
趙檉坐在書房,旁邊一個小書僮正在三足瓷洗裡洗筆,小書童叫做雨墨,這原本是宗澤的人,只因趙檉也想尋個伺候寫字的,宗澤就推薦了過來。
趙檉看其伶俐,便收入府中,月俸自然多給,平時教其讀書,也有舉一反三的聰慧。
他剛剛寫了三封信,一封給遼國蕭敏,裡面稍稍提了下她父親遼西郡王的死因,這件事情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說給蕭敏聽,不然以她的性子,怕是一時半刻接受不了,會鬧出些沒必要的麻煩。
第二封信給瓊英,趙楷征剿田虎,無論勝敗,他都不會插手,但為防萬一,他須讓瓊英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若趙楷真的勝了,好也有一條退路。
第三封信是給大理段易長的,他在信中詢問段易長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名為藤甲。
大宋眼下的甲冑,大抵是鐵、皮、布、紙四種,普通軍丁多穿卯鐵釘鐵片的布甲或紙甲。
而傳名後世的步人甲此刻還沒成型,眼下只是一種半覆身的鐵甲,打造得少,也罕見裝配進軍中給普通兵卒。
那種由一千八百二十五枚甲葉組成,最高重量可達五十八斤的步人重甲,乃是後來專門為了對付女真騎兵,仿照唐朝步人甲打造而出的。
現在軍中兵丁穿的紙甲和布甲防禦力不高,雖然有宋一朝,對鐵甲的打造數量到達一個巔峰,但想把步兵都裝配上鐵甲,卻是不可能的,後來的步人重甲也只是專門裝配某一些步兵,而不是全體軍卒都著重甲。
趙檉很早就做過打算,若是有一天另立山頭,手下的步卒也要配置鎧甲,之前曾想過竹甲,竹甲自春秋時就有,宋不曾用,但他仔細研究過發現,竹甲雖然有諸般好處,卻也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第一就是竹甲無彈性,不抵重力,在這方面甚至不如紙甲,步戰還好,一但遇到騎兵重擊,幾無用處。
其次就是竹甲看著簡單,但造起來卻很費事,尤其橫切竹面和甲片打孔,要一定的技藝,而且費時費力,並不是輕鬆就能完成。
最後趙檉百般思索想到了滕甲,藤甲也是自古就有,雖然體輕但卻富有彈性,不僅能一定程度抵禦刀槍弓矢,對重兵器也有很高的防禦。
而且藤甲不怕水,可以穿戴泅河,唯一的弱點可能是懼火,但紙甲布甲竹甲都一樣懼火,就算鐵甲也受不了火烤。
不過藤甲懼火這點,在沒見到實物之前,不能肯定,畢竟趙檉多少有點印象,《武備志》上曾說過,藤甲利於水火,其外表刷的桐油燃點很高,乃是防水防火,這個只有看到實物才能確定。
所以藤甲這種東西,最是實用,成本也低,比竹子還要便宜,對於銀錢吃緊的當下十分適合,但是,藤甲的製造工藝卻失傳了。
唐以後,再無藤甲出世,只能於書上看到零星記載,都是些簡單記錄,沒有工藝描述,只說這種東西製作時間較長,以年計算,若是一副上好藤甲,幾乎要兩年時間才能製造完成。
這簡直令人髮指,比鐵甲製造要誇張數倍,鐵甲無非是選取好鐵進行打造,倘若幾個工匠一起動手,幾天就可以完成一副鐵甲,而藤甲居然要兩年。
趙檉估摸著,五代時戰火紛飛,不可能等你一年兩年造好甲冑再去打仗,所以哪怕藤甲防禦力極高,但也因為這個原因被漸漸拋棄。
至到如今,本朝又沒有大一統,很多東西並未得到,包括這種藤甲的製作方法,畢竟這東西本來就起源於西南,而西南很多地方大宋鞭長不及。
比如大理,比如交趾,又比如夷越諸部。
雖然此時大宋沒有藤甲製造方法,但西南的一些地方未必就沒有,趙檉覺得大理就可能存在藤甲流傳,所以寫信給段易長詢問。
如果能把製作藤甲的工藝拿到手,對將來的抵禦金兵,或是重分天下大勢極其有利。
關於藤甲的防禦歷來有一個說法,說是藤甲防禦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