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紫色之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1章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大宋處心積慮十六年,方知是水滸,紫色之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靖康元年,三月初四,秦王趙檉大鬧金殿,罵蔡京,斥群臣,殺殿將,駁結盟,馬鳴風蕭蕭,一路出東京。
三月初五,事情徹底傳播開來,街坊市井,衙門軍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眾說紛紛,議論紜紜。
三月初六,蔡京薨斃於家中,道君皇帝賜諡號文忠,蔡家縞素,群臣上書,請求治趙檉禍亂犯上,大逆不道,意圖謀反之罪。
三月初七,殿前司禁軍遍搜東京城不果,查封秦王府,查封趙檉名下所有產業,道君皇帝正式下旨昭告四方,將趙檉貶為庶民,命天下各州府緝拿。
三月初八中午,朱小乙在外城五丈河青暉橋畔吃酒,這裡有一片破爛的院落,是髒衣幫的地盤。
他邊吃酒邊聽手下稟報,幾日來在市井內奔走傳播朝堂訊息的,正是髒衣幫下面幫眾,趙檉之前書房的交待,就是把自家將要在朝上做什麼,都告知朱小乙,讓他提早派人傳揚出去,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傳得越遠越好。
吃罷酒後,朱小乙喚來幾個親信舵主,然後從身後的楠木箱子裡抱出一摞厚厚的紙稿,鄭重交給幾人,接著又低聲吩咐一番,幾名舵主小心翼翼捧著紙稿離開。
三月初九,一大早,東京城內便炸開了鍋。
原來是秦王趙檉居然有新作問世,據說乃在外流亡時所寫,被人傳回了京中。
上次趙檉的一首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驚豔天下,被譽為古往今來第一摯情之詞,無別詞可出左右。
但這次從外面傳遞回來的卻是一首曲,並非詞,也並非那種婉約調子,而是一首十分激昂又悲烈的曲子……
道君皇帝坐在延福宮延福殿,手上捏著一張紙稿,臉色蒼白地念著: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君皇帝讀完這首曲,身子篩糠般地顫抖,他哆嗦著站起了身,走出案後,在殿中間來回轉圈,嘴裡惱憤地吼著:“造反了,這是要造反了!”
張迪嚇得不敢靠近,遠遠地道:“官家息怒,官家息怒,切莫傷了身子才是……”
“滾!”道君皇帝咆哮一聲,然後捏著那張紙稿,直奔正陽宮而去。
正陽宮內今日空蕩蕩的,只有鄭皇后一個人在,並無妃嬪趕來說話,顯然都知道了趙檉之事,大有避嫌的意味。
道君皇帝衝進宮內,瞅見鄭皇后在繡一幅山水花鳥,看他來就要起身見禮。
道君皇帝把手上的紙稿狠狠地丟過去:“造反了,造反了!”
鄭皇后默默地拾起紙稿,仔細觀看,然後道:“官家,這是二哥兒寫的嗎?”
“除了這個孽障還能有誰?”道君皇帝氣呼呼坐到椅子上,猛拍花桌大聲叫道。
“官家,那天朝上的事情臣妾也聽說了……”鄭皇后慢慢地道:“二哥兒雖然有忤逆犯上之處,可要說他造反,臣妾卻是萬萬不信的。”
“不是造反是什麼?”道君皇帝吼道:“金殿之上大罵百官,暗指朕是個昏君,還身藏利器,當殿殺人,還有……還有這曲子,這曲子是什麼意思?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鄭皇后低頭道:“所以臣妾說他忤逆。”
道君皇帝氣道:“就是造反,想我大宋建國近二百年,禮孝傳世,詩書傳家,皇族還從未出過造反之人,這孽障算是開了先河,這是要寫進史書,是要寫進史書的!皇后,你是如何教的兒子?”
鄭皇后聞言淡淡地道:“官家口口聲聲說二哥兒造反,可他如今身在何處?於哪裡造反?手下又有幾人?掌握多少兵馬?”
“這個……”道君皇帝聞言一愕:“朕怎麼知道這些,所以朕才來問你知不知道這孽障去了哪裡?”
鄭皇后顰眉道:“官家都不知道,臣妾又從何得知?不過雖然臣妾見識淺薄,但也知曉想要造反須得地盤,還須有兵,更得有糧餉銀錢,這些恐怕二哥兒都沒有吧?”
道君皇帝拍著桌子剛要說話,外面張迪跌跌撞撞跑進來,跪下道:“官家急報,急報……”
道君皇帝深吸口氣道:“哪裡急報?”
張迪偷眼瞅了下鄭皇后,小聲道:“西京急報,前兩日發現了秦王蹤跡,正往永興軍路而去,但那時尚未收到朝廷昭告,所以沒有加以阻攔。”
“快拿給朕看!”道君皇帝不等張迪呈上摺子,就劈手搶了過來,開啟一看頓時瞪大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