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香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6章 千年王八萬年龜的趙老二,風水大術士,精品香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於小雁塔,秦風知道。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而薦福寺的修建,與女皇武則天分不開。
公元684年,太后武則天為丈夫、唐睿宗李旦為父親唐高宗追福而興建寺院,初名獻福寺,690年,武則天正式登“聖神皇帝”位,改獻福寺為薦福寺,並親以飛白體書寫“敕賜薦福寺”的匾額。
而小雁塔是唐中宗在707年修建,因此有“女皇立寺、中宗造塔”之說。
為何建寺多年要修塔呢?
這可能與唐代著名僧人義淨有關,義淨受玄奘影響,曾西行印度求法25年,帶回大量梵文經典,義淨回國後,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在707-710年修建小雁塔期間,正好是義淨在此主持佛經譯場時期,所以修建小雁塔可能與儲存義淨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有關。
在大唐時期,國內學子在進士及第後,可以到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
在明清時期,陝西地方鄉試中的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大雁塔下題名的習俗,到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
如今,薦福寺內還儲存有16通明清時期陝西武舉雁塔題名碑,明代萬曆、清代康熙等時期的都有。
塔頂因地震而落“修舊如舊”未添補。
與大雁塔相比,小雁塔顯得殘舊得多,尤其是塔頂缺的那一個豁口,沒有完整的塔頂和大雁塔那樣葫蘆形的塔剎。
為什麼修整的時候沒把這部分補上呢?
小雁塔的塔頂是在明嘉靖34年12月12日的關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
到了清康熙29年,“一重修塔臺,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並沒有修復塔頂。
而且從歷代記錄和畫作中看,小雁塔本身是個兩端細、中間粗的紡錘形,正是清代這一次修整,在塔基下加厚了70多厘米的包磚壁,所以小雁塔成了現在的竹筍形。
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時,因為尚未出土繪有塔頂原樣的一塊明代圖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設計頂和剎。
但當時文化部的意見是“整修宜整舊如舊”,故維持原貌,小雁塔仍舊無頂。
歷經多次地震為何“裂而不倒”?
秦風知道,在小雁塔的歷史傳說中,最為神秘的莫過於小雁塔曾經因地震幾度開裂,而又幾度神秘地合攏。
根據文獻記載,小雁塔至少出現過“三裂三合”。
第一次:明成化末年(1487年)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行人往往見之。
在明正德末年(1521年)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說法為明代人王鶴聽寺院僧人所說。
第二次: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
第三次:康熙辛末(1691年)“塔又裂”,“辛丑(1721年)複合”。
對於“三裂三合”,有不少專家持贊同觀點,但也有不少建築專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古塔“神合”根本不可能。
有人認為,古塔開裂後,因小雁塔以青磚與黃泥砌築,各層間尚有木構件連線,開裂較大時券洞頂砌塊必然掉落,會有大量殘磚落於夾縫中,必然阻礙其再合。
再說,掉下來的磚頭不可能自己再向上返回原位,因此“古塔再合”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認為,所謂“古塔神合”,也許是因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縫中雜草茂密,自遠處觀看,就像“合好如初”了。
在諸多大地震中,大量古代的佛塔倒塌,不倒塌的也會出現傾斜。
而獨有小雁塔沒有傾斜,只是在地震中裂開,為何“裂而不倒”?
小雁塔地基為臺階形夯土地基,由外圍向中心逐層加深增厚,地宮下面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而在夯土底部發現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層,十分堅硬,難以穿透。
小雁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寬廣堅實的臺階形地基應是一個重要依據。
而為何會從中裂開?
有專家認為,從小雁塔外觀上人們可以看到,在塔體的每層都開有一個小窗戶,而且窗戶南北相對,上下開在同一垂直線上,這樣便在此形成塔身強度最薄弱的斷面,削弱了牆體結構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時容易從這裡開裂。
只有風水界中的人清楚,小雁塔的三開三合真正原因並非如此。
這些只是世人的猜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