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五章 華亭,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西湖遇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在,姜星火不是朱由檢,沒咋呼到聽個“五年復遼”就激動得不行,姜星火制定平亂-賑災-治水的一系列計劃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手下畫大餅的干擾因素。

“那我給他把足夠的糧食運到前線,能不能平亂?能不能把這十餘萬百姓解救出來,不要給普通百姓造成殺戮?”

校尉自然不敢代替陳瑄做回答,但他的神色,已經說明了,現在前線缺的就是糧食。

怎麼弄糧食?怎麼運到前線?

姜星火起身,他身後掛著一張用黑布遮起來的,不可輕易示人的堪輿圖,江南諸府的山河地形盡在其中雖然畫得抽象了點。

看著堪輿圖,姜星火陷入了沉思。

大軍作戰不可一日無糧,雖然竭力抽調了沿途能調集的所有糧食,但此時還是不夠,若是糧道被暴雨阻斷,那麼大軍最好的結果,都是原地駐守對峙,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奔潰。

而當下棘手的點在於,京杭大運河已經是最堪用的內河水道了,其他太湖等三個湖泊延伸出來的水道,要麼淤積堵塞,要麼早已荒廢。

現在不是長江和大海沒法進行水路運輸,也不是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是內河水道發揮不了作用,沒法運到前線去,陸路運輸更是基本報廢。

姜星火的思維飄散到了其他方向。

“糧食不管是集中到更臨近南京的常州府,按原計劃走最便捷的京杭大運河,還是乾脆從長江水道調運到松江府,都會面臨有一段陸路運輸困難的問題。”

“大軍快斷糧了。”

“可是,白蓮教鼓動、裹挾起來的亂民,足足十多萬人,他們在吃什麼?”

一股寒氣從敞開的縣衙漫卷過來,姜星火打了個哆嗦。

不行,不能再等了,眼下平亂,平的不僅是亂,更是在救無數的人!

白蓮教對百姓的控制力絕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百姓跟著他們起來造反,無非就是連年水災,而今年先是春旱又是夏雨,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但百姓也是人,等到最後聚攏起來的糧食吃完了,白蓮教也管不住他們,到時候自然會自行崩潰。

可到底是讓亂民完整地投降好,還是等著他們崩潰後再挨著去抓好?

當然是前者!

而且,如果後一種情況發生了,那就意味著已經餓死了大量的亂民了。

在大明朝廷的口徑裡,他們被稱作亂民,可他們在姜星火的心裡,是活生生的人,也是發展大規模手工工場區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放到往日裡,哪有十幾萬百姓能大規模地從田間地頭解脫出來?

所以,他必須想辦法,給前線運糧食。

姜星火看著堪輿圖,漸漸地,眼眸亮了起來。

他的目光,聚焦在了松江府的另一個地方。

——上海縣。

上海在宋朝時是一個鎮,因為番商輻續,所以成立了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進行貿易。

等到了元朝的時候,也就是至元十四年,蒙古人在上海鎮設立了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寧波)、澉浦(海鹽)合稱七大市舶司。

同年華亭縣升格為松江府,到了至元二十七年的時候,華亭縣部分鄉分出,新設了上海縣。

所以現在松江府所轄地區設有華亭縣(府治所)和上海縣,以及金山衛和青村中前所等衛所,至於青浦縣,則是姜星火前世歷史上,於嘉靖、萬曆年間才增設的。

“有辦法了。”

姜星火喃喃說道。

“嗯?”

此時宋禮方才走了進來,怔了怔問道:“國師大人所說的是什麼辦法?”

“運糧食的辦法。”

宋禮自然曉得現在糧食運輸如何的困難,放下手中的文書,詫異來問:“怎麼運糧食?京杭運河又可以通行了?”

姜星火搖了搖頭,點著堪輿圖說道:“從華亭縣本地籌措糧食,往北自水路走大黃浦,到上海縣做中轉,但是不入海,轉而向西進吳淞江,便可運到陽城湖與澱山湖之間。”

大黃浦,也就是籌劃的黃浦江,這是姜星火之前就跟宋禮討論過的治水路徑之一,宋禮自然知曉。

可眼下這個在地圖上行得通的方案,卻面臨著種種實際困難。

宋禮連聲問道:“咱們預備的糧食都在常州府,如今本地士紳都在囤貨居奇,糧價漲得厲害,官倉裡糧食不夠,怎麼能籌措到足夠一萬,甚至十萬人吃的糧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毒士子

石壕史